在咖啡馆里写文章的感觉跟自己一个人呆在某个封闭的环境里,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就像是在赶路,不看路边的风景,只为了快速的到达目的地。写作也只是为了完成一天的既定目标,追求的是那种快速思考的效果。但要是论到仔细打磨,慢慢推敲,那么就得呆在咖啡馆这样的地方了。眼光所及的地方可以跟大脑建立一种神经网络,扩展自己的思维,文字相应的也就活泛起来,少了一点拘谨和羞涩,多了一些跳跃和异想天开,甚至因为看见人群的互动,而多了某种感性的元素在里面。
咖啡馆里写东西,不能要求效率,因为会分心,不是被歌曲感动,就是被坐在周围人的言谈举止所吸引。必须承认,人是一个群居的动物,是社交的严重依赖者。在当今社会,网络把人置于一种虚拟的状态,正常的面对面的社交反而成为稀缺,本来社交是人的本性,但在当今互联的社会里,这样的本性却有着反人类的特质。你在咖啡馆里跟朋友相聚,这是稀缺的活动。你跟别人约在某处见面,这也是稀缺。因为类似微信的即时通讯替代了面对面。
当人习惯做加法的时候,睿智的人需要做减法。当人们把网络沟通当成主要途径的时候,要反其道行之,进行大量的面对面的沟通。在稀缺的时候掌握稀缺性,这就是独特吧。
在写了几十万字的文字后,我逐渐形成了一种写作风格,那就是“策马扬鞭”,一路向西。只管去写,而不讲究措辞和用语,跟着情绪和思路走,不太纠结是否把心中的所想细致的表达出来。好处是很快能完成任务,缺点是文章淡而无味,少了很多韵味。以前自己的文章还愿意拎出来读几页,现在写的文章,确实是没有味道,不忍拿出来复读。
这当然是我刻意追求的,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把事情做正确,至于是不是要做到最好,我完全不关心。我不像以前那样,写一段话,重读两三遍,修改措辞,修改用语,仔细推敲,那样的文字当然有味道,可也有了做作和矫情。
现在的文字直抒心意,用词简单明快,像素描,像没有装饰过的条条框框,一目了然,也不值得品味。
在咖啡馆里写文章,可能会找到从前的那种感觉,在慢生活里写慢文章,在慢节奏里找文章的节奏,在舒缓的节奏里去添加字里行间的气质。就像我当年在意大利山区那个咖啡厅里的文字,是有着意大利山区特有的品格和味道,有着咖啡的浓香和飘散在山风中的异想,每次我看那些文章,都会不由自主的好像穿越似的回到那个环境,情绪融入在文章里也就把思念写在了记忆里。
我甚至有了一点想法,每次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我都要在那座城市努力找到一家巴柔的道馆,找一家特别热闹的咖啡厅。在道馆里流下炽烈的汗水,在咖啡馆里写出我矫情的文字,这是对一座城市最美好的纪念,一座城,一座道馆,一间咖啡厅,以及一篇值得咀嚼回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