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大学之后,我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功利”。我会听到有很多人说“你看那个谁谁谁那么功利” 会听到“他参选了那么多的职位,真功利......”而在大众的观点里,功利——是一个贬义词。
我觉得“功利”这个词其实挺让人纠结的。老实说,我自己也曾经在这个词上茫然过。
还记得,刚来大学的时候,每次一有竞选班干部、办公室助理之类的事情,临时负责人和班助就会说“你们要好好把握机会啊,这是你们可以跟导员接触的最好的机会了。你想想,多接触接触导员,混个脸熟,你的奖学金评优评先什么的就有希望了。” 奖学金、评优评先,听起来是挺诱惑人的。谁不想得到荣誉啊,我也想。
当时的我是纠结过的。心里就想着啊,办公室助理,近距离接触老师,多好啊,跟导员打好了关系,评优评先机会就比较大了呀。可是,我真的喜欢这份工作吗?就我自己而言,我对学生办公室助理并不感兴趣。心里想着,“这样多么功利啊。嗯,我绝对不这么功利。”
渐渐地,我一不小心就变成了“为了不功利而不功利”,就——很“佛系”、很无所谓。成绩只有七八十无所谓、能不能拿到奖学金无所谓,这些“无所谓”的行为被我自己定义为——不功利,或者说“淡泊名利”。明明没有什么值得骄傲,还整天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活得很超脱,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我就这样,带着莫名其妙的“不功利思想”度过了大一的一段时间。
但其实,这种“不功利”的生活,真的挺难受的。没有什么追求,茫然地做着事情,茫然地过着生活,茫然地学习......每天过得很佛系,很舒服。
但,这样能收获什么?知识?能力?经验?
这样的生活只能带来暂时的安逸,长久的遗憾。
长久以来,我们对“功利”这个词都有着很深的误解,觉得这是一个贬义词。但,事实上——这是一个中性词。
关于功利的解释是这样的 “功利,一指功名利禄;二指功业所带来的利益;三指眼前物质上的功效和利益,中性。”
我们评判一个人是大众眼中的“功利”是什么,又或者说我们说一个人功利心极重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
是一个人力争上游,想获得更多的荣誉,让自己的履历更加光鲜亮丽?还是一个人参加很多的活动,获得了很多的学分?那么如果一个人出于兴趣参选了很多学校组织比如学生会、社团 等等,是有学分的,但这样就一定是一个功利心极重的人吗?
显然,并不是。
一个人“功利”,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就有很强的功利心。相反的,他可能是一个很有上进心的人。
如果说一个人是为了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参加了很多比赛,锻炼了自己,这个人无疑是上进的,也可以说是“功利”的。但你不能说他功利心很重,因为他所追求的是“功业带来的利益”,而不是单纯的“名利”。
其实我觉得,一个人在可控范围内的“功利”是没有错的。
什么叫做可控范围?就是说,我们做一件事是不以名利为唯一目的的,我们在这整件事情进展的过程中能够收获到经验、知识或者与人交流的艺术等等一些能够提升自己、丰富自己的不可见的东西,我们是全心全意投入的,而不是说混过去,只为最终的那个“名”比或“利”。换句话说,也就是不能唯利是图。
并且,真正可控范围内的“功利”必须是不带投机取巧的成分的,换句话说,就是不能耍小聪明,靠着走关系等得到想要的“名”和“利”。这样的“功利”真的不可取。一个人如果长期靠着耍小聪明上位,得到的最终也就只有名利,其余的,只会一片空白。记得曾看过一句话“捷径,其实是最远的路;偷来的巧,其实是致命的拙。”
比方说,我认识一个师姐。她从大一开始进入学生会就想在这个平台走得更远。所以,她干活最卖力,其他部门的活动也匆匆去帮忙。
最终,她成为了他们那一届唯一 一个不是从秘书处出来的学院副主席、两个预备党员中的其中一个。她是“功利”的,但同时也是优秀的。她的每一步提升都是很踏实的,不带半分投机取巧。这种实打实的“功利”,其实是很催人奋进的。如果没有当初的“功利”,她真的未必能够走得这么远。
我们所反对的,社会所批驳的,是眼里只有“名利”的人,是投机取巧的“功利人士”,也就是功利心过重的人。
我们的“功利”,必须恰到好处。你是不是要把功利变成一个贬义词,是不是要变成一个大众眼中的功利心极重的人,关键在于你。
所以,真的,不要再把功利贬义化了,它真的很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