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爱?爱是心与心的互换,是无私的付出,是滋养的灵泉,是触动孩子心灵的土壤......一起走进李跃儿老师《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竖起爱的里程碑。
孩子的成长除了对基本的营养和温暖需求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对爱的需求,而爱是所有父母和孩子之间自然产生的情感,我们的爱应该有一个更明确的目的,就是要教孩子学会爱,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所有人,爱所有美好的东西,是爱的交互,也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李跃儿
有一次我给孩子们欣赏高更在塔希提岛上的画:画面上的土著女人裸露着上身,端着盘子,孩子们立刻大叫:“老师,这是黄色的。这个女人没有穿衣服,露着奶糕糕。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教机:问这些孩子画上的女人是不是心灵特别丑恶,观察她的面部,她是否得意洋洋地做出一副献给别人看她身体的样子,我相信孩子们的感觉跟大师是一致的。这画上的塔希提女人因为世世代代裸露着上身,所以她的表情跟我们穿着衣服时的表情是一样的。孩子们一致认为这个画中的女郎不是在显她的身体。当我们去信任孩子的时候,你会发现孩子的心灵就是一朵美丽的花,他会给你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孩子们讨论:女人长的奶糕糕是为了喂养自己生出来的孩子吗?这时有个孩子问:“为什么只让女人生孩子不让男人生孩子呢?”我也想了解这些孩子们是怎么想的,孩子们的讨论很有意思,有一个胖乎乎的小女孩说因为女人勤劳。因为娃娃都爱他的妈妈,所以就让勤劳的人生孩子,再让娃娃爱他们。孩子们的回答让我感到震惊。我作为一个妈妈说到生孩子立刻想到的就是生孩子的疼痛,我将这个主题引申到生育的过程,这些六七岁的孩子有了一些的理解力,我给他们讲一讲生孩子是怎么一回事。我告诉他们妈妈怀我们的时候,天天都在呕吐,非常难受,随着我们在妈妈肚子里一天天长大,妈妈有时候吃一口饭都撑得很难受,到了生的时候妈妈每天就挺着这么大的肚子上楼下楼,睡觉都要喘不过气来,到了生的时候肚子会很痛的,孩子们都显得很吃惊。孩子们同情妈妈,说了好多同情妈妈的话,想了好多同情的办法,为怎么让妈妈生孩子时肚子不会痛而绞尽脑汁,我让孩子们感受到妈妈生育时的痛苦,唤起孩子们对母亲的爱,让他们学会爱,爱别人,在心中树起一座伟大情感的小小里程碑。
教育是一项艰苦的工程,由于文化断层以及其他原因,有些人甚至失去了最基本的判断标准,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元素是什么?是爱,从哪里开始?从同情心开始。——李跃儿
有一次,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个群猴忽至的故事:有一个老爷爷,因为太穷就到深山老林里种了几亩玉米。有一天,来了一群猴子,掰了很多玉米吃,吃不完就扔。老爷爷恨死这群猴子了,可是什么办法也没有。第二年,老爷爷又种了几亩玉米,他准备了一支枪,他想:这些猴子再要来,非得打死他几只不可,他每天背着枪巡逻。这一天,猴群果然来了,在鬃毛老猴的带领下冲向玉米地。老爷爷发现,这些猴子都拿爪子捂着眼睛,两腿发抖,显得极为恐惧,出了什么事呢?玉米地里突然走出一只豺来,慢悠悠地迈着步子,那只豺用嘴叼了一个木棍放在鬃毛老猴的头上,其他猴子哇得一声,都跑得不见踪影。老爷爷明白了,原来豺在给自己挑选美食,他挑上了鬃毛老猴,老猴知道自己大限将至,身子抖得快要站不住了。老爷爷想都没想就开枪打死了豺,猴子一声尖叫跑进山林里。后来老爷爷更老了,种不动玉米了,他就买了几条牛。有一天,他正在放牛,突然发现来了一群狼,情况十分危急,这时他听到一声长啸,那群猴子赶了过来,老爷爷看见鬃毛老猴跑在最前面,领着大家跳进狼群,跳到狼的身上,跟狼打了起来,老爷爷把牛赶到安全的地方,回去支援猴子,发现山谷里只剩下一堆猴子的白骨。后来人们到山里找老爷爷,发现他住的地方成了一堆烧焦的泥土,老爷爷不见了。再后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传说。我问孩子们:猴能打得过狼吗?孩子们说打不过。我说:“为什么它们还要去打?”孩子们说是在报答老爷爷的救命之恩。下课的时间到了,孩子们坐着一动不动,静静的呆在原地,教室里弥漫着悲伤的气氛。
用爱来愉悦孩子,为他们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用爱来占有孩子的灵魂,让自律和秩序成为生活中的本能。让爱从同情心开始。让爱不断地延续下去。
让爱成为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