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完成了我在运城国际的第一次微演讲。很确幸的是我并没有想象中那般紧张。很奇怪,我在很短的时间里一直在不断突破自己的设限,正慢慢的走到我梦想的舞台中央。尽管,这个舞台并不是为我所设,但这一刻我是主角。这种感觉很奇妙,我体验到来自自我的认可。
同时,我也觉察到,一些别的情绪。例如,我之前曾跟咨询师分享的我研究生时经历的一个心理活动:找到你认为全场最有能力的人,并站在他人的身后。结果是当时我直接觉察到最有能量的人身后。有其他3位参与者也在她的身后。不同的是他们身后都有长长的队伍,而我没有。我的身后空无一人。我当时体验到了羞耻感,想钻进地缝里消失。在与咨询师分享这个经历时,她不断询问细节,以及我的情绪体验,我觉察到我当时羞愧的根本没用注意是否还有别人身后没有人。而我也顿悟到:这个游戏总会有人身后没人。转而这个问题,变成了我是否能接受自己当下的状态。能否接受,我在那时那刻是需要人照顾的状态。
而今晚又引发了与之相关的另一种感受:我是否接受我与他人是不一样的。这种觉察来源于,微演讲,适逢我们数学组老师,总会把演讲者的照片发到群里。有两位老师在前一位演讲者讲述时好发了照片,而轮到我时,并没有一人。与我关系交好的同事把照片单发了我。并没有放到群里。我会期待,有人发,说明有人在关注。可这种没有任何回应的沉默,让我产生了移情。为什么大家会对我的存在熟视无睹呢?或者看见了但并不给予反馈。还是说这种同事关系淡如水,我不必在意,是我想太多呢?还是说我本身是有着一些特质,让大家在与我互动时,并不与他人一样呢?这也就引发了我的另一个觉察,我在意与他人是否一致。说明我的评判标准还是外在呢?说明我的自我还不够强大?
另,讲完后,心里放松很多。同时也没有太多的释然,准备的紧张,渴望认同的焦虑在写完讲演稿的那一瞬就消失了。直到今晚开始讲演前执行校长告诉我,总校长干校也会在时,我回答了一句:我做了自己能做的。
散场后,同办公室的老师说,不错时,我并不相信。甚至在听王校的点评时,我也没有听出赞许之意,而他们都说王校的意思就是表扬。不知是我沉浸其中尚不自省?还是我缺乏接受不同方式的感情表达的能力。
每日一思,帮助自己澄清感受,纪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