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标题很诗意,当然是“捡”来的,因为大屏幕在休息间隙,桌面会自动切换一句“鸡汤”语,而这句,很荣幸地被我“捡”到。
出发之前,再次确认自己连“打酱油”的身份都不具备,心不免是虚的,但想到前面还有几位行家里手,也就斗胆前往。
我们学校是第一个汇报,连借鉴的机会都没有。不过,早汇报之后就可以专心地学习别人的成果,也是挺好的安排。
看到本文题目时,我已经被动地坐在了主席台上(不过加我共4人),接受专家的指导。当时敏已经做了二十分钟的汇报,然后是专家现场点评。我边听边做笔记,也顺便写下无意识瞥到的这句话,阳光正从窗外洒进来,我忽然就转换了心态:既来之,就一定不要辜负这一程的旖旎。
心态一转换,马上听到专家对我们学校课程评价汇报的肯定:1.真:真诚又真实。2.实:紧扣学科和当下核心素养,吸纳前沿智慧。3.情:团队有激情与热情。4.效:效果好,效率高。5.活:方法活,管理活,指导活。这样的评价,没有套话,既有对我们做事态度的肯定,又有对做事过程的肯定,还有对做事效果的肯定。此乃这一程最可心的旖旎。
接下来,开始全情倾听兄弟学校的成果。边听边用3w的方式思考如下问题:1.什么是课程评价?2.评价什么?3.如何评价?因为我并没有深入经历前两期关于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思考,所以我的思考直接先回到原点:目前学校有哪些课程?这些课程实施得怎么样?是不是就应该用课程评价来体现?也就回到评价的最本真的目的:解决我们的问题(专家语)。
解决我们的哪些问题呢?我粗浅地认为,可以解决我们在课程设计最初的愿景是否达成的问题,解决我们的课程设计与办学理念是否对接的问题,解决我们的课程实施与育人目标是否融合的问题。有了这些思考,我们的课程评价才有抓手。
倾听中,人家的课程冠名很有创意:童韵课程,有味道也有想象空间。专家又提出一个新名词:融通课程,打通各类学科的壁垒,一种开放的心态呼之欲来。还有一个:发现课程。这些名称凸显特色与个性,让人一下子就明白。试想一下,我们学校的课程冠一个什么名呢?可能这需要与学校的办学理念有一个比较高的契合度的词,才能不枉费课程建设的初心!此乃这一程最可思的旖旎。
专家的点评也是最受用的:1.做研究,一定要张驰有度,不能面面俱到,不能笼统。2.标题一定要亮。3.结合办学理念来设计特色课程。4.要让我们看到你的课程设计不断升级的版本。5.汇报一定要结构化,图表式最好,要有提炼与优化。此乃这一程最可学的旖旎。
也有最私人化的感受,听汇报或演讲,只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大家都熟悉这个观点:“一个人说话时给人的印象,肢体动作占55%,语调占38%,内容只占7%。”其实不是说内容不重要,首先是你说话的方式让人喜欢,听众愿意听,达到这个效果就可以了,你说啥人家都乐于听。这一点对于当老师的来说,尤为重要。如果学生不喜欢一位老师的说话方式却硬要听,学生的难受程度可以想象。此乃这一程的可延伸的旖旎。
旖旎在心,至于恰当或正确与否,在旖旎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