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处于这样的情景之下: 看不见房间中的大象。
几乎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学习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可是,我们对学习的认识,不是存在误解,就是认识不足。
如此大规模的、常年累月的学习氛围下,我们依然看不清学习房间中的那头大象。
学习,并非仅是读书或者上课。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学习。
人们常说,要学以致用。其实,用也是学习。
我们常说,用理论指导实践。其实,实践也是学习。
因为,我们需要区分各种不同,所以造了很多字词。然而,有所得,必有所失。
有些词语把具体的特点表达清楚了,却又变相地割裂了整体,因此,我们的认识容易被引入歧途。
能够写成文字的知识、可以言传的知识,都是显性知识。而无法言传的知识,是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基础的知识,学起来并不难。而隐性知识,是高阶知识,可意会不可言传。相对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习隐性知识。
总有些人被称作书呆子,或读死书的人。其实就是说他们学习了显性知识,却没有掌握必要的隐性知识。
比如,学习游泳。如果我们只看教游泳的书、听教练讲课,永远也学不会游泳,必须去划水、呛水,身体力行才能学会游泳。
划水、呛水的过程,就是在学习隐性知识。这就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知识。我们通常叫这个过程为实践。实践也是学习,学习的是隐性知识。
NBA球员,每天要花很长时间练习打球,并且常年不断。他们的目的是,通过正确的训炼获得肌肉记忆,并通过长期不断地训练保持肌肉记忆。
每天的练习,就是学习。肌肉记忆就是隐性知识。
打球的技巧、标准的动作,都是显性知识。知道这些当然有用,可是,只知道这些基本也没用。他们必须在每天的练习中学习,形成适合自己的肌肉记忆。拥有这样的隐性知识,才能打好篮球。
隐性知识,实际上不会全然符合显性知识,而且隐性知识的变形是必然的,因为每个人的实际禀赋必然不同。
隐性知识一定是: 得其神,而忘其形。得了显性知识的神,而不同于显性知识的理论外形。
书呆子正好相反: 得其形,而不知其神。
为什么在各行各业,成才都需要充分的经验积累?因为经验就是隐性知识,人们只有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学习,才能获得。
所以,看到学习、实践的不同很容易,而看到它们的相同不容易,却更加重要。
平时,我们所看重的学习,多是书本上的,而这种学习恰恰是基础性的、低段位的。
读再多的书,也只是得到更多显性知识。必须把它们用起来,在体验中变形,进入高阶学习,获得只属于自己的隐性知识。
也许这才是学习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