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小到大,没少听到长辈和身边的人夸赞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成长中,我们永远都是看着身边的那个参照“物”在行进。
刘阿姨家女儿考了双百,张叔叔家儿子得了大奖,李婶闺女找了一个好工作,你小学同学已经结婚了,你初中闺蜜生第二个孩子了……
心子就是在父母的这种一步一步的引导下往前走,然而,最终却并没有完全按照他们期待的轨迹行进。
父母希望孩子像是完美的机器人,只要他们输入指令,我们就可以立刻实现完成,这样可以给他们带来安全感。他们害怕自己造出的“孩子”这台机器出问题,如果出了问题,就像是他们自己出问题一样。
作为普通的人类,他们害怕变化,长期以来根深蒂固形成的对生存的恐惧和危机感,让他们想要跟随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成长模式,这样他们自己或孩子都比较可能会处在安全空间里。
我们很多人也常常会出现这种担忧,同学出国了,我是不是也应该出国?同学去创业了,我是不是也该创业?同事跳槽了,我是不是也该跳槽?朋友辞职旅游了,我是不是也该追求文艺的旅行?
2
处于社会中的人被社会这个大网紧密的联结在一起,即便是最新的热点,如果不及时了解,在和朋友的聊天中都容易跟不上趟。
我们无非是害怕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害怕自己被取笑,害怕自己尝试第一个吃螃蟹而失败而归,害怕没有了亲人和朋友的喜欢和信任。
在如此之多的担忧和束缚下,我们多少潜力被埋没了呀?
如果你选择了喜欢的大学或专业,可能会学的更努力,更用心,而不是到了研究生才心痒难耐最后才下决心换专业。
如果你选择了心仪的公司或职业,尽管不能立刻得到想要的回报,你会更加珍惜,更加卖力,而不是为了生存白白耽搁了黄金的几年时光。
如果你看中了那个男生或者女生,尽管你对自己并没有什么自信,但是你永远不会后悔自己曾经大胆的告诉对方你的心意,也许就真成了一辈子的陪伴了呢?
3
为了和别人步调一致,想法不跑偏,压制内在的个性,是多么的悲哀!
这是人类集体的恐慌,也是人类生存的潜在本能,我们不敢抗拒,也不敢不从。
少数活得潇洒自在的人们,我们的家长或其他朋友,当面敬重,其实背后却在讨论,不好好生活,不好好过日子,就知道瞎折腾,到处乱跑。
因为不一样,所以被排斥,像简书认识的瞿同学最近组织的街头拥抱同性恋的活动。不少朋友表示支持,但是大部分人或者父母肯定是接受不了的。他们可以不管其他人,但是如果自己的孩子这样,他们肯定会疯了。
这就是典型的害怕不一样,可是,很多同性恋其实是有先天性因素的。
再比如,最近热议的《肌肤》这部电影, 其中一个左半脸出现扭曲的女人的经历让我内心触动。她的第一个男友是正常的皮肤,而喜欢她却是因为她不是正常肌肤的女人。
她的第二个男友,脸部同样是不正常的,但是他最后因为得到意外之财,想去做面部修复。这个女人却依旧顶着右半部变形的脸,开心的在街上跑步,不惧世人的目光。这种爱自己的精神,值得所有人敬佩。
4
很多人因为各种因素跳楼自杀,失恋了跳楼,没自尊了跳楼,没有让父母满意跳楼,失去财富了跳楼等等。
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最大的财富,生命就是老天爷给予的最大馈赠。而生命不是用来满足别人的,最首要的是要取悦自己。
如果不取悦自己,不为自己而活,不尊重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那么最后扭曲压抑直到酿成悲剧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最近很喜欢用“生而为人”这四个字,出处是日本的电影《松子被人嫌弃的一生》,原文是:生而为人,觉得抱歉。
我却想把这句话演变为:生而为人最美不过做自己。
松子父亲偏爱妹妹,她为了得到父亲的爱,努力的做鬼脸逗父亲开心。这种童年的经历,导致她在以后的人生里也在极力的讨好接近她的人,却终究不得善终。
我们现在很多专家在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实现的。我们这一代已经在上一辈不合适不得已的家庭教育和环境下长大了。我们只能通过不断调整自我,实现心灵的成长,从而避免成为下一代不合格不称职的家长。
5
现今,人们对心理学越来越重视,而心理学更加注重的就是对不同个性的尊重。除了了解人心理的基本规律,更大的作用就是让人们发现真实内在的自己。
很多人学心理学也是为了自我疗愈,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发现并接受那个真实的自己。想起以前认识的一个心理学博士所说:你一定要经历那个认识血淋淋的自己的过程,然后接受它,再进行改变。
还有之前火极一时的《巨婴国》(下架可能是因为作者公然反对孝道之类的内容)里提到的,人害怕魔鬼,其实是害怕内心的那个具有攻击性的自我。作者让那个来访者试着让他害怕的那个魔鬼坐过来,和他说说话,他惊奇的发现,其实那个魔鬼就是他自己。
如果魔鬼是阴暗面的自己,那么人最大的勇气就是接受那个不完美,和别人不一样的自己了吧。
当接受了我们和别人的不一样,每个人都是特别的存在,也就不会再因为不同而抑郁,不会再因为失恋而自杀了吧?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同时认识别人,也接纳别人。心理咨询最终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接纳这个多元化,丰富的世界。
生而为人,你最美丽!
-END-
我是心子,你心里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