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妈妈在后台一连给我发了四条信息,说是被老师面谈了,老师当面跟她讲了一些孩子的问题,而她自己又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想探讨一下。
具体的问题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我想说的是她发给我的第一条信息,是这样的:亲,你经常被老师找,想向你请教个事。当时,我一看到这条就乐了,心想,原来我这丢人现眼的经历居然还能派上这用场,值了!
于是乎,为了发挥更大的价值,今天我就来谈一谈被老师告状时的一些体验和感想吧。
从儿子上幼儿园到现在,我经历了大大小小跟老师的面谈,且全都不是我主动发起的。所以,每次对话的主导者都不是我,而是老师。在这种情况下,我所能做的就是多听少说,当然,内心是极度紧张的,表情也是相当尴尬的。
可是,即便是因为紧张而造成一定程度的头脑混乱,也要努力把老师的话听清听懂。因为老师如果肯花时间跟你面谈,起码说明她是负责任的,她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到底道理有几分,不用当面去争辩,只要在谈话结束的时候对老师的提醒表示感谢,表明自己会好好解决问题的态度,然后,回到家,真正重要的考验从这里才算开始。
可能会有家长因为此事觉得丢脸而会直接对孩子大发雷霆,也有可能会因为护子心切觉得老师的话有失偏颇而大肆表达对老师的不满,我们当然知道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妥当的,努力避免就是。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心平气和地把这件事化解呢?
一般来说,我会先让儿子发表一下意见。
我跟他说,老师说你这样这样了,我想听你说一说,你觉得自己有没有这样这样。说话时,要避免逼供的语气,作为当事人,让他讲话也是他的权利。这样的话,他会讲出更多细节的东西,可以拿来跟老师做出的相对笼统的评价做比对,然后再做出自己的判断。
比如说,我儿子被老师告状做课间操不认真。如果只是吼吼他“以后给我认真点”,批评一顿了事,估计也起不到什么作用。而如果让他讲,他慢慢就会讲出来哪一天哪一次做课间操具体发生了什么事,你会发现有时候是因为别人捣乱他,当然有时候是他故意捣乱。这时你再告诉他不同的情况应该怎样处理才能少挨老师的批评,比一个“认真点”好理解好操作多了。
然后,听他讲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你更加恰当的判断事情的严重程度。被老师面谈通常会让人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尤其当老师的话语里出现一些对行为品性的评价的时候,那一刻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孩子肯定出了大问题了,相当焦虑。
记得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被老师告状,说他总是把分给他玩的一种形状像雪花片一样的塑料可拼装的玩具撒的满地都是,一点儿不爱护公物。回到家我问他问什么这么不爱护大家的玩具,他说,他只是想换一种玩法,教室的地板很光滑,把塑料片撒在地上,可以滑来滑去的玩。如果不听他讲,怎么会知道这些呢?而了解了这些,内心的焦虑一下子就释然了,然后跟他解释一下爱护公物是什么意思,嘱咐他在地上玩完了一定要收拾好就行了。
最后,让他发言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虽然他被告状了无数次,他从来没有因此失掉自信,因为他觉得我没有只是听信老师的一家之言,或者是站在老师一边一起打击他。
其实,相对于老师的评价,孩子更介意父母对他的看法。你对他的喜欢或是嫌恶,希望或是失望,放弃或是支持,他都会第一时间感受到并对他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尽管问题的对象只有他一个人,也要做到对事不对人,只讨论行为的对错和纠正,不扣其他有关人品的帽子,不伤害他的感情。
看似这么平和而又耐心的谈话结束了以后,如果你以为问题就马上一劳永逸地解决了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若真能达到这个效果,我也不会经常被老师告状了。想要他被教训一次就可以痛哭流涕地深刻反省然后永不再犯,那简直是白日梦。
他的成长就是在这种不断的试错中完成的,所以犯错的机会还是要给他。而在这种反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慢慢了解了我的想法,了解了我为人处世的原则,明白了做人做事的界限,也会慢慢对周围的事形成自己的判断和看法。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也就是一开始提到的那位妈妈说跟老师的看法不一致的问题。不像上一辈人,新一代的爸爸妈妈大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学习能力强,各种信息资源也很丰富,知识理念更新很快,所以,有时会跟老师产生不同的看法,被老师告状会觉得很不服气。
我的看法是,有分歧不用过分夸大,更不用在孩子面前挑老师毛病。其实,在跟孩子一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已经在实施自己的教养理念,你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为了要和老师一争高下。所以在你付出真心的过程中,所有的分歧与不和就自动泯灭了,根本不重要。
作为一个经常被告状的家长,我还能啰里啰唆谈这么多经验,可见我已经百炼成钢,早就不关心脸皮的事儿了。
说的都是些“正确的废话”,希望你不会用到。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