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冬天里最美的花。它不畏严寒,品质高洁,不与百花争奇斗艳。当冰雪覆盖大地,千万朵梅花在冰雪中争相绽放,它超凡脱俗,“寒梅傲雪”的美誉非他莫属。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
古人爱梅爱的痴迷,曾写下不少名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三杯暖寒酒,一榻竹亭前。为爱梅花月,终宵不肯眠。”“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踏雪寻梅梅未开,伫立雪中默等待。唐有孟浩然踏雪寻梅的典故,今天我们走进笛里梅花,走进姜夔的清刚幽冷之境。
姜夔拜访范成大,二人踏雪寻梅,姜夔写了得意之作《暗香》《疏影》,这是曲牌,不是词牌。《暗香》全曲,词工句丽,字字句句暗香袅袅,有嚼蕊含香之感。紧扣梅花和故人,情景交融,清丽不俗,一唱三叹,暗香浮动,随风送入心怀,别有一般滋味。小诗流露出的才子词人姜夔于音乐中的那丝陶醉与忧郁,使人不禁想去赏析这首“读之使人神观飞跃”的《暗香》。
原文
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译文
辛亥年冬天,我冒雪去拜访石湖居士。居士要求我创作新曲,于是我创作了这两首词曲。石湖居士吟赏不已,教乐工歌妓练习演唱,音调节律悦耳婉转。于是将其命名为《暗香》、《疏影》。
昔日皎洁的月色,曾经多少次映照着我,对着梅花吹得玉笛声韵谐和。笛声唤起了美丽的佳人,跟我一道攀折梅花,不顾清冷寒瑟。而今我像何逊已渐渐衰老,往日春风般绚丽的辞采和文笔,全都已经忘记。但是令我惊异,竹林外稀疏的梅花,谒将清冷的幽香散入华丽的宴席。
江南水乡,正是一片静寂。想折枝梅花寄托相思情意,可叹路途遥遥,夜晚一声积雪又遮断了大地。手捧起翠玉酒杯,禁不住洒下伤心的泪滴,面对着红梅默默无语。昔日折梅的美人便浮上我的记忆。总记得曾经携手游赏之地,千株梅林压满了绽放的红梅,西湖上泛着寒波一片澄碧。此刻只见残梅片片,随风凋落,何时才能和你一起重赏梅花的幽丽?
赏析
宋朝诗人姜夔(kui)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情事,他年少时曾客居合肥,于勾栏坊曲间结识擅弹琵琶的姐妹,精通音律的他与之相处甚欢,从此结下不解之缘,却因生计不能自足而不得不游食四方,遂无法长相厮守。
公元1186年,已过而立之年、潦倒困窘中的诗人违心娶了恩师的侄女。自此,他的笔下突然多了涉合肥情缘的词章,却终身未见有咏叹其夫妻情深的词作。
绍熙二年(1191)春,诗人再次来到合肥,并写下《淡黄柳》、《长亭怨慢》等词,表达对恋人无尽眷念之情。不料,姐妹俩随后离合肥他去,诗人再往不见。从此,天各一方,动如参商,诗人唯有深深的叹息:“卫娘何在?宋玉归来,两地暗萦绕。”这份隐情诗人终其一身都放不下,心中的情事屡见于词。
多年之后,还发出“都说分别久了就没那么悲伤,可杳无音信这么多年了,为何年年元宵灯下,还要如此叨念不忘?”的哀叹(详见姜夔:鹧鸪天)。姜燮用情之专之深,在两宋文人中只有陆游可相比拟。这也使得他的词具有极为感人的品质,诚如夏承焘先生所说的,“在唐宋情词中最为突出”。
就在合肥恋人完全失去音讯的这一年冬,诗人冒雪来到苏州,谒见范成大,在范家踏雪赏梅,并应邀填下新曲《暗香》、《疏影》二词,范成大让家妓习唱,音节悦耳婉转,大为赞赏,后特意把家妓小红赠与姜夔。
《暗香》,《疏影》是精通音律的姜燮的自度曲(自创词牌),取自北宋诗人林和靖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同为咏梅的名篇。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淡远蕴藉的笔墨描画出烟霭深沉的旅行,而这“韵最娇”的“新词”便是《暗香》《疏影》二首。沈祖棻云,“《暗香》《疏影》虽同时所作,然前者多写身世之感,后者则属兴亡之悲,用意小别,而其托物言志则同。”小诗流露出的才子词人姜夔于音乐中的那丝陶醉与忧郁,使人不禁想去赏析这首“读之使人神观飞跃”的《暗香》,走进笛里梅花,走进姜夔的清刚幽冷之境。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月光清美,梅花溢香,这位词人吹的想必是笛曲《梅花落》了。笛韵悠然,当时的词人之心可是恬淡安闲,怡然自适,或是心有幽怀,黯然神伤,还是柔情蜜意,“相看好处却无言”?资人遐想,含有韵味。“算几番照我”,回忆并勾勒往事。“几番”约言其多,不止一次。唯“当时只道是寻常”,才有今日的追忆与幽思。“算”字送出一种回忆往事的凝神静思的状态,而这种回忆从根本上是缘于内心生发的感情,这是一种怀旧的情绪,于是引起下句对往事的追述。
“唤起玉人”句,在月下、梅边、笛里复加一“玉人”,则美人梅花互衬,俨然有春日里“人面桃花相映红”之美。著一“唤”字则静中有动,静止的美丽图景变得立体而鲜活,出现了情趣。“不管清寒与攀摘”,冒着清寒,攀折梅花,则内心感情之热烈可知。这里清而不凄,清而非冷,清寒而不刺骨。“清”本是极普通的字,作者信笔写来,则天气之清寒,月色之清美,梅花之清香,都可融而为一,这里似乎凝含着往日的幸福之感与甜蜜之情。回视起句清空,它既可能是在“玉人”身旁的“吹笛”,也可能是孤身一人,因思念而吹笛,更可能是兼而有之,以“几番”二字囊括。和次句意脉似断非断,似连非连。这三个分句以寻常的字眼包蕴了广阔的时空,构造了悠远的意境,暗含了凄婉的感情,可谓很有笔力的开篇。
下句笔锋陡转,以何逊自比,而着意在于“渐老”的衰飒。“而今”和开篇“旧时”相对,扩大了时间的厚重感。这里不仅有对往日恋人的怀念,还含有对逝去的美好岁月、青春风华的怀念和惋惜,正与“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的嗟悼悲慨暗合。说“忘却春风词笔”,却隐约含有往事不胜悲的意味,正如那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伤心人,欲寄彩笺却又说“无尺素”一样。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低徊如斯,哀婉如斯,“春风词笔”如何忘却?否则,“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何以入眼,又何以“怪”之?此句又转入现时,竹外疏花萧瑟,冷香吹入瑶席,引人幽思,勾起回忆。正是“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梅花与人两相思。这里见花思人,生出“怪得”之心,必是至深之情。“疏”“冷”烘托凄凉,“瑶席”反衬哀苦,用字可见匠心独运。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光宗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与词人《长亭怨慢·渐吹尽》为同年之作。是年冬,姜夔载雪访范成大于石湖。他在石湖住了一个多月,自度《暗香》、《疏影》二曲咏梅,使人神观飞越耳目一新,又深蕴忧国之思、寄托个人生活的不幸。
作者简介
姜夔[kuí](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德兴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