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半年,终于get到了正确的姿势。
最早开始听书,是感觉自己的输入量太少了,都说想要成长,想要能写出东西来,首先是需要大量的输入,于是我就开通了听书APP会员,每天上下班路上听书。
当时也不知道具体听什么,就从APP推荐列表里随便选一些感兴趣的听,比如心理学的,营销的,历史的。
但是听了一段时间,发现几个问题:
听得时候没感觉,觉得内容完全无法消化;
听完就忘,没有任何记忆;
注意力严重分散。在上下班路上一边自行车一边听书,经常会因为注意行人路况,注意力转移了,等到再回到听书上面时,已经错过一大段,都不知道在讲什么了。
觉得听书这种方式,太浅了,获取不到有价值的信息,明明是一本好书,读起来感觉很好,可以放在听书里面,就没有味道了。
遇到这几个问题后,始终不知道怎么解决,我就把听书给停了。改为听课。感觉,听课的效果好一点,但是,也存在着,听得时候感觉很爽,但是听完了很快忘记的问题。
这时,我接触到了卡片笔记阅读法,它的精髓就是,在有信息输入时,一旦遇到有感悟的地方,立即停下来,结合自己的知识,经历,写一张知识卡片,并且一定要把【行动】写下来,这样,才能真正的将知识变成行动,带来改变。
按照这个方法,我开始在阅读时记录知识卡片,并且随时觉得有感悟时,都记录下来,发一篇朋友圈或者小文章。
同时,刚好遇到了几个很感兴趣的课题,比如,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理财赚钱,为了加大输入量,我又重新开始听书,这时我才发现,之前听书时,遇到问题的原因:
- 听书这种形式,它的信息是不断流动的,无法让我们做深度思考,因为你的注意力一旦转移,想要去思考,它在播放的内容你就会错过。这就会造成,即使一些很有用的信息,也会错过;
- 听书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不像读书,读累了可以休息,听书时一旦走神,就会错过内容。但是我们听书时一般都是在碎片时间,本身注意力就很难集中。
这2个问题,一个是听书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另一个是我们的听书场合决定的。对我来说,这2个都无法改变。但是,我最近听书的效果却比之前好了不少,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我总结了一下,听书效果提升,是因为这4点:
- 带着问题听书。对于听书这种比较浅层的信息接收方式(没有时间深入思考),想要吸收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带着问题去选书,听书,也就是说,你想要解决的问题越是迫切,听到有价值的内容,印象就会越深刻,这就给了你把知识留在大脑里的机会。
比如,我最近遇到了不少育儿的问题,迫切需要找到让孩子听话,配合的方法。于是我就找了十几本育儿的书来听,结果真的有一两本,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再遇到问题时,可以回想得起来书中的方法。
- 不再强迫自己必须得到深层次信息,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大纲和核心观点上。以前听书效果不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用读书的方法去听书,总是想要深入思考,就容易走神。现在发现,这是2个完全不同的场景,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听书时,应该关注大纲,核心观点,而不是具体的内容。听一本书,只要能了解到作者的大概意思就行。这样,即使因为走神,错过了某一部分,也没关系。
比如,我在听一本育儿的书时,只要知道,这本书在如何倾听孩子,和如何让孩子听话,各提供了3个方法,都是什么,就可以了。不需要深究每个方法背后的含义。
- 听后看文稿和脑图。想要把知识转化为行动,还是需要想清楚,写下来,所以,每次听完一本感觉有价值的书,再拿一点时间,读一下文稿和脑图,遇到有收获的地方,立即写成知识卡片,转化为行动。这样,才能真正的吸收知识。
有时我听完一本书,觉得不错,就会把文稿和脑图再很快地浏览一遍,我发现在浏览文稿时,又能挖掘出很多没听清的好东西出来。
- 高价值的书,进行阅读。听书APP里面的文稿和脑图,都是高度提炼的,难免错过一些不那么重要,却对我们很有帮助的内容。所以,听到一本好书,最好能读一下,这样的效果更好。
现在,我就是在用这几个方法,让听书的效果提升了不少。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惑,不妨试试,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