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阴平阳秘”
黄岐之
《黄帝内经》之《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意思是:“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人的精神才会正常。如果阴阳分离决绝,人的精气就会随之而竭绝。”人的精神正常是身体健康状态的表现,常称“平人”,即健康之人,因此,平和体质是“阴平阳秘”。以上是对“阴平阳秘”的一种理解或解释。
阴平阳秘是对人体中阴气与阳气关系的表述。包括的含义是多方面的、不同层次的,运用现代观念去理解常常出现差异。
一,在中医的“气一元论”观点中, 一气生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二,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不是单一的物质,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集合体)。人体中气有众多,气无处不在,阴阳无处不在,阴阳共存,相互转化。三,阴阳源自一气,实为一体,阴阳就是气的变化。人体生命是气之变化,气存阴阳,阴阳变化才有生命。四,阴阳变化,分为始,阳升阴降,阴阳相抱,分而不离,离而相合,相互依存互动,推动气的逐渐变化。五,阴阳生五行,五行相生相克,相互促进与制约。六,阴阳变化的协调配合,相互为用,维持正常生理状态。
阴盛阳衰,阳盛阴衰,阴阳消长。如果“阴阳离决”,则“精气乃绝”;如果“阴平阳秘”,则“精神乃治”;除此以外,人体为亚健康状态(末病)和患病状态,亚健康(末病)和患病的状态是人体常见的。阴平阳秘是描述人体生理的模型,是中医理论之科学思维的基础,是认识和理解中医的基础,是中医区别西医的根本。
对 “阴平阳秘”的认识,现代普遍理解为“阴阳平衡”。阴与阳相互对抗、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以求其统一,取得阴阳之间的相对的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
阴者藏精而起极也, 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真阴要有收敛收藏阴精的作用,并能滋养真阳收敛真阳(阴平),即阴藏阴而养阳;真阳要有生长生发抵御外邪的作用,并不让真阴外泄而固束真阴(阳秘),阳卫外而固阴。“阴平阳秘”中的平、秘都是一个意思,平衡。“阴平”即阴气平顺,“阳秘”即阳气固守,是阴阳两者互相调节而维持的相对平衡。
阴平阳秘不是简单的“平衡”定态,而是阴阳的协调形成的“和谐”变化。健康的平和体质之人,处于阴平阳秘状态,精足气和,神态空灵。
静态的“太极图”形象地表示了阴阳之间的基本关系。如果,我们想象太极图中阳极一面偏小,阴极一面偏大,且随太极图在某一大小范围中(大小)缩放并旋转变化而变。就更加较全面地表示阴阳之间“阴平阳秘”关系。
阴平阳秘的理论模型集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及五行理论在中医理论中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与基础。也是深刻地理解中医理论的关键之处。
(《医学随想》文集为原创系列,版权所有,转载和引用时,请说明出处,否则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