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华生问福尔摩斯,我们每天形影不离,可为啥每次都是你先弄明白案件真相?福尔摩斯说,因为我总在观察。
华生说,我也观察啊。福尔摩斯说,那好,门口那楼梯你也天天走吧?一共多少级?华生说不知道。福尔摩斯说,是17级——你只是看见,我这才叫观察。
你看福尔摩斯与华生的区别是,一个人是“看见”,一个人是“观察”。
而我们学习的效果呢?普通人与高手之间的差距在哪?
答案是——记录。
记录是一个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它的作用不亚于复盘反思。
但是怎么样去记录才会避免陷入“看到”的情况呢?
我们要做两步:
第一步、如实记录整个事情发生的过程
也就是记录发生了什么,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
这是让我们去主动思考过程,挖掘看得见事物背后的看不见的原因。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我们在足够长的时间之后,回头再来看这些记录,能够给我们带来经验和教训,加速我们的成长。
第二步、主动思考
要记住当时自己的情绪,思考过程,外部环境。
这样,我们也就记录了可能影响决策的所有因素。
我们可以这样问自己几个问题:
第一,当时思考时,我考虑了这件事情的目标了吗?如果考虑了,当初的目标是什么?
第二,在这个目标下我当时考虑了哪些因素?现在看这些因素合理吗?有遗漏吗?
第三,我当时为什么会这么考虑?各种因素中哪个条件发生变化,结果可能不一样?
第四,最后的结果和我的预期之间有什么差距?为什么?
就像我,现阶段正在考虑,如何推出自己的读书分享会。
我首先思考的是,我的目标是什么?
我的目标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为了我们社群的学员探索新的运用口才的方式。
第二,是为了输出倒逼输入,让自己不断去学习新的东西,把自己榨干。
第三,我希望通过自己真正做到,去树立一个正向的榜样作用,有更强的说服力。
我考虑了哪些因素呢?这些因素合理吗?有遗漏吗?
非常纠结的一点是,这样一个用市场去验证的读书会,如何与自己社群的,响说者战队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如果说单独做这样一个读书会,那么我势必会分散精力,对我们社群伙伴的服务是否会有影响?
这个问题让我非常地纠结。
为什么会这样考虑呢?因为我是我们社群的一份子,是团队的一个成员,虽然要探索一种新的方式,但是还得在保证当下稳定运营的情况下,才能够去挪出一些精力,去做探索的事情。
而这个结果和预期之间的差距,我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来回顾。
其实,我这样的记录还并不深刻,记录的过程是一种联想启发,归纳演绎的大集合。是调用自己过去所有的知识,去梳理一天发生的事情。这样一个调用知识,解构和重构问题的过程,是非常有价值的。
也希望我们都能够养成记录的习惯,快速提升学习的能力 。
而经过时间的积累和复利作用,我相信你也可以成为高手。
你的每个赞,我都理解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