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尼尔·波兹曼在1985年出版了《娱乐至死》这本书,也就是他早在那个时候就关注到了视频对文字的冲击。只不过那个时候视频的形式是电视,而现在的视频比电视更具杀伤力!其传播的便捷性,其触达人群的有效性更是史无前例,因为我们几乎人人都有一个能接收视频的移动终端。
文字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表意,文字书写的形式决定了其严谨的特点,它代表着思考和理解的传递,往往都是具有切实价值和指导意义的信息;但视频与文字却有根本区别,图像视频的主要功能是展现,文字是需要理解和思考的,但图像视频只需要观看辨别,比如,图像视频只能展现出一猫,但无法描绘“猫”,视频的本质就是娱乐性的,观看视频不需要思考,就能轻松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5G时代的到来,让我们进入了视频时代,一个人人都是视频媒体的时代。随时随地随手都能发送视频、观看视频。在这个环境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呈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除了娱乐综艺的过度娱乐化,自媒体的自娱自乐,尤其需要我们警惕的是,新闻、政治、宗教、教育、商业等本应有其严肃性和专业性的领域也正在泛娱乐化。
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人类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我刚好有个小故事,跟这个话题有关,分享给大家。
邻居是已经年近70的大爷和大妈,一个6岁的男孩(他们的孙子)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他们的儿子和儿媳妇因为工作原因,住在另外一个城市。因为前段时间帮他们搬了东西,还帮他们修了灯,邻居为表示感谢请我过去吃饭。
这天是周末,我过去的时候还特意给他们的孙子买了个玩具作为礼物。我去到他们家的时候,大概是上午11点的样子。一进家门,就看见他们的孙子正拿着手机在玩。我以为这个男孩是在玩手机游戏,结果是在刷抖音,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的专注劲,即使我对他说有玩具给他,他都没抬起头理我一下!
12点,开始正式吃饭。我以为吃饭了,这个小家伙总该放下手机了吧。结果,直到我们大人都已经吃完了,他都还在刷抖音。他一直在抖音上面,一个视频接一个视频的刷……他爷爷奶奶让他过来吃饭,他充耳不闻;他爷爷奶奶过来夺手机,他死活不让,没办法,只要依着他。我们大人吃完后,他奶奶问他饿不饿,要不要弄一碗他最喜欢吃的鸡蛋面条?他只是很不耐烦地嘟嘟囔囔了一句:我不饿、我不饿,你再让我看一会儿。
大爷大妈也挺无奈的,他们告诉我,孙子只要从学校回到家,一定会拿起手机看抖音,而对于周末和寒暑假,大爷大妈是最惧怕的,人家是盼着孩子们放寒暑假,他们是害怕放寒暑假。因为只要不上学,他们的孙子一天里看手机抖音的时间起码在6个小时以上……各种招都用了,把手机藏起来,把抖音卸载了,他们的孙子一定会哭哭闹闹。有一次,他们把手机藏起来了,他们的孙子哭了整整一个大白天,最后实在不忍心了,两位老人又屈服了,让步了。最让他们二老担心的是,他们发现孙子的眼睛好像有问题,看东西最近老说有点模糊,估计都是刷抖音惹的祸。
上面这个故事,是我们及我们周围的人的生活常态。上下班途中看视频,到了办公室也看视频,上厕所看视频,吃饭也看视频,坐在家里时看视频,躺在床上还在看视频;成年人在看视频,小孩子在看视频,老人们也在看视频……
只不过,这就是我们生活的日常,我们都太习以为常了……
正是这种习以为常,才是它真正可怕的地方!!!
它让我们轻松、娱乐,让我们渐渐不再思考,让我们慢慢放弃书写,让我们只停留在容易和肤浅;
它在不经意间就偷走了我们的时间,每天、每月、每年,我们花了大把大把的时间在刷各种无聊的视频上面……
那些时间,我们本来可以用来陪伴家人,与他们好好地吃一餐饭,与他们好好地过个周末;
那些时间,我们本来可以用来阅读和学习,让自己更精进;
那些时间,我们本来可以去户外锻炼,让自己身体更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