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之《史记》:总第一百七十六篇,《史记》第一百七十三篇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原文摘要:
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反而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已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自君侯公卿以下直到百姓,人人怀着自危的心理,都觉得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都不安于其位,动乱自然而然就容易发生了。因此陈涉虽没有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也没有公侯那样的尊贵,但是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这样,天下即使有叛逆的臣子,也一定得不到帮助的力量。所谓“处于安定状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坏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秦二世贵为天子,拥有四海,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戮,就是由于没能及时拔乱反正。这就是秦二世最大的错误。
心得体会:
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太史公认为,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方法就是使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这一段的结构是:太史公先讲了秦二世继位之后实行的政策方针,不仅没有减免赋税,废除苛政,而且实行了比秦始皇时期更严酷的刑罚,杀戮更加严重,官吏办事更加狠毒,赋税征收得更多,这导致了陈涉在大泽乡起义,天下豪杰纷纷响应,最终二世身死,秦朝灭亡。由此太史公分析其原因是:秦二世没能及时拔乱反正,是其最大的错误。所以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致力于使他们可以安定的生活。这样他们就不会起来反抗,而叛乱的臣子也得不到帮助,可以使国家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