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过程概述
来源于交互设计精髓-4
目标导向的设计方法综合了各方面的技术:人种学研究、利益相关者访谈、市场研究、详 细用户模型、基于场景的设计,以及一组核心的交互设计原则和模式。这种设计方法提供的解 决方案,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和目标,还能解决业务 / 阻止和技术需求。这一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六 个阶段:研究、建模、定义需求、定义框架、提炼和支持(见图 1-7 )。
这些阶段遵循交互设计 的五个组成部分:理解、抽象、架构、呈现和细节。这是吉利恩 • 克兰普顿 • 史密斯 ( (Gillian Crampton Smith) 和菲利普 • 泰伯 ( (PhilipTabor) 提出的。不过此处更强调对用户行为建模和 定义系统。
本章的剩余部分高屋建瓴地概述了目标导向设计的 6 个阶段,图 1-8 更为详细地展示了这一过程,包括关键的合作点和设计关 注点。
研究
研究阶段运用人种学实地研究技术(观察和情境访谈),来获取有关产品的真正用户和/或 潜在用户的定性数据,还包括考察对手产品,对市场研究、技术白皮书和品牌战略的分析,以 及对产品的利益相关者、开发人员、行业专家和特定领域的技术专家进行访谈。实地观察和用户访谈的一个主要成果是,能从中找出一组行为模式,帮助我们对现有或正 在幵发的产品的使用方式进行分类。这些模式指出了用户使用产品的目标和动机(即用户使用产品希望达到的具体或一般性的结果)。在商业和科技领域,这些行为模式往往对应某种职业角 色;对于消费品来说,这一模式则对应着生活方式的选择、行为模式以及与行为模式用户目标 在建模阶段创造出的相关人物模型。市场研究有助于选择和过滤适合业务模型的有效的人物模 型。利益相关者访谈、文献研究,以及产品审核能够加深设计师对领域的理解,阐明设计必须 支持的商业目标、品牌属性及技术限制等。
建模
在建模阶段,可将在分析实地研究和访谈结果中发现的行为和工作流模式,综合到领域和 用户模型中。领域模型包括信息流和工作流程的图表。用户模型(或说人物模型)则是一种详 细、混合的用户原型,代表研究阶段找出来的行为、态度、天赋、目标,以及动机的明确分组。人物模型是基于场景的叙述式方法中的主角。这种方法能够在 “ 框架定义”阶段迭代式地 生成设计概念,提供反馈,以保证 “ 提炼阶段 ” 设计一致、恰当。它还是强大的交流工具,能 够帮助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理解设计背后的考虑,基于用户需求来确定不同功能的优先级。在 建模阶段,设计师釆用多种方法工具来对人物模型综合、区分角色及其优先级,研究不同种类 的用户目标,将人物模型映射到一系列行为中,来保证不缺失或重复。基于每个人物模型和其他人物模型目标的交叉程度,对不同目标进行对比,确定优先级,通过这一过程,从一组人物模型中挑出具体的设计目标。选定人物角色类型的过程就决定了不 同人物模型对产品最终设计形式和行为的影响程度。
需求定义
设计团队在需求定义阶段所采用的设计方法,为用户和其他模型之间提供了急需的联系,也提供了设计框架。这一阶段主要釆用场景为基础的设计方法,其重要突破在于,将满足具体 人物模型的目标和需求置于首位,而不是关注抽象的用户任务。人物模型能够帮助我们确定哪 些任务重要,原因何在,从而使创造出的界面尽可能减少完成任务所花的力气,同时保证回报 最大化。人物模型成为这些场景的主角,而设计师则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探索设计空间。对每个界面 / 主要人物模型来说,需求定义阶段的设计过程要分析人物模型的数据和功能性 需求(术语为 “ 对象 ” 、 “ 动作 ” 和 “ 情境 ”) 。根据不同情景下人物模型的目标、行为,以及与 其他人物模型的交互来对这些数据和需求进行优先级排序、获取信息。
这种分析通常通过一种反复提炼的情境场景 ( (context scenario) 过程来完成。这一过程从 人物模型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产品开始,描述高层次的产品接触点,从而持续地一层一层地深化 下去,不断定义细节。除了这些在场景中产生的需求之外,设计师还要考虑人物模型使用产品 的技巧和体能状况,以及与使用环境有关的问题。商业目标、所期待的品牌属性和技术限制也 是考虑因素,而且要与人物模型的目标和需求相平衡。这个过程就是需求定义,起到平衡用户、 业务和技术需求的作用,这些需求都是设计需要遵循的。
框架定义
在框架定义阶段,设计者创建整体的产品概念,为产品的行为、视觉设计,以及(如果适 用的话)物理形态定义基本的框架。交互设计团队采用两种重要方法论工具,加上情景场景, 整合成了一套交互框架。第一种是一组通用的交互设计原则,指导了在各种情境下,如何确定 恰当的系统行为。本书的第2 部分专门讨论适用于框架定义阶段的高级交互设计原则。
第二种重要的方法论工具是一组交互设计模式,对以前分析过的问题中得出的通用解决方 案(根据情境的不同会有所差异 ) 进行分类。这些模式类似于克里斯托弗 • 亚历山大 ®(Christ 〇 phe r Alexander) 提出的建筑设计模式,该模式后来由埃里克 • 加马 ® (Erich Gamma )等人引入编程 领域。交互设计模式是按照层级组织的,随新情境的出现而不断演化。这些模式不仅没有遏制 设计师的创造力,反而总能用已经检验过的设计知识,提供解决问题所必需的知识。
数据和功能性需求在这种高度上进行描述后,设计师就按照交互原则,将其转变为设计元 素,然后使用模式和原理组织为设计草图和行为描述。这个过程就是交互框架定义 ( (imeractkrn frameworkdefinition) ,即一种固定的设计概念,为后续设计细节提供了逻辑和高层次的形式结 构。接下来反复迭代,情境的重点不断收缩集中,在提炼阶段给出了设计细节。这种方法通常 是自上而下(基于模式)的设计和自下而上(基于原则)的设计之间的平衡。
当产品具有了物理形态后,交互设计师和工业设计师便开始针对产品可能具有的各种输入 方式和大概的形态因素紧密协作,采用场景来考虑每种可能的利弊。最后筛选出最有希望的几 种选择,工业设计师开始着手制作初期物理原型,来确保整体交互概念可用。工业设计初期不 能脱离产品的行为来创造概念,这一点非常关键。
当设计一项服务时,我们将与服务设计者协作,初步设计出服务版图和蓝图,实现各接触点和不同渠道产品体验之间的协调,包括后台服务供应商和前台用户产品体验。
一旦交互框架浮现出来,视觉设计者便开始着手创建一些视觉框架,有时这也称为“视觉 语言策略 ” 。视觉设计者运用品牌属性和对整体界面结构的理解来开发字体、调色板和视觉风格。
提炼
提炼阶段类似于框架定义阶段,但更关注细节和实现。交互设计师此时专注于任务一致性,使用关键路径场景(即走查, walkthrough) 和验证场景,重点在于界面上的更详细的故事板路 径。视觉设计者定义一个类型风格、大小、图标以及其他视觉元素的系统,以清晰的能供性和 视觉层级,提供了吸引人的体验。在恰当的时候,工业设计师会确定材料并与工程人员密切合作,完成装配方案和其他技术事宜。提炼阶段的顶点是详细的设计文档 ------------------- 份形式和行为规范或蓝图,这一文档按照情境需要,以书面文字或者交互媒体方式来呈现。第 5 章会在框架定义和提炼阶段详细讨论人物模型、情境、原则和模式的使用。
开发支持
即使是精心构思并经过验证的设计,也无法预料到开发中的每个困难和技术问题。在实践 中,我们认识到在开发者构建产品的过程中,要能够及时回答他们随时提出的问题,这一点很 重要。开发团队经常会为了赶工期而将其工作按优先级排列,做些取舍,因此必须调整设计, 这时他们会缩减设计方案。如果交互设计团队不能调整设计,那么开发人员有可能因时间紧迫 而自行改动,这样有可能会严重地损害产品设计的完整性。
产品成功的关键是目标,不是特性
开发人员和市场销售人员往往用产品的特点和功能这样的语言来讨论产品。把产品定义简 化为一个特性和功能列表,而忽略了真正的机会 —— 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满足人类需求和目 标。司空见惯的是,产品的特性不过是围绕市场营销的需求文档,或者开发团队,用一流技术 创新拼凑出来的大杂烩,无视整体用户体验。不管压力多大,产品幵发周期多么混乱,成功的交互设计师始终将其注意力放在用户目标 上。尽管本书讨论了许多交互设计的技巧和工具,我们始终要回归到用户目标。用户目标是实践交互设计的前提和基石。目标导向设计过程及其为设计决策提供的理论基础,能更容易地让设计者与开发者、市场 与管理人员一道协同工作,还能确保正在考虑的设计不是凭空臆想,也不是某个突发奇想的创意,或团队成员个人偏好的体现。
於设计原则交互设计不是凭空猜测。
目标导向设计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能够回答定义和设计数字产品过程中出现的最重要的 问题:
• 用户是谁?
• 用户在试图实现什么目标?
• 用户如何看待他们要实现的目标?
• 用户认为哪种体验具有吸引力并且值得的?
• 产品应当如何工作?
• 产品应该釆用何种形式?
• 用户如何与产品实现交互?
• 产品功能如何能最有效地组织在一起?
• 产品以何种方式面向首次使用的用户?
• 产品如何在技术上实现易于理解、让人喜欢且易于操控?
• 产品如何处理用户遇到的问题?
• 产品如何帮助不常使用或者生手用户实现其目标?
• 产品如何为骨灰级用户提供足够的深度和力度?
本书剩余的内容将专门回答以上问题。我们将同大家分享数百个产品设计中、经过多年经 验测试过的工具,帮助大家识别产品的关键用户,理解用户及其目标,并将其转化为有效且吸 引人的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