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有个基督徒问神父:神父,请问祷告的时候,可以吸烟吗?神父痛斥他:当然不可以。祷告的时候必须非常虔诚,怎么能吸烟呢。这个基督徒想了想,换了一种问法:那请问神父,吸烟的时候,可以祷告吗?神父说:当然可以,孩子,在任何时候,你都可以祷告。
有意思。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问法,截然不同的答案。为什么?因为这“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问法”所表达的“语义”,是不一样的。
祷告是被允许的,吸烟是不好的行为。在祷告时吸烟,这是对上底的不敬,这怎么可以!吸烟时祷告呢?在做其它事时还想着祷告,是做好事那必须可以啊!
“在祷告时吸烟”的语义是“失”,“在吸烟时祷告”是“得”。受“损失规避”心理的影响,神父只接受“得”,不接受“失”;而这个基督徒,则利用了“语义效应”,左右了神父的答案。
案例
假设一个病人需要进行手术,医生说手术的失败率只有10%。病人听了可能会犹豫。
如果我们换一种说法呢?医生说手术的成功率是90%。
其实两种情况是一样的,说话的方式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第一种说法,因为死亡率会引起负面情绪,会让人产生恐惧。第一种说法中,90%的成功率听上去让人心安。
原理
语义效应就是利用损失规避,人性一般厌恶“失”,期待“得”。通过改变叙述方式,影响语义,可以使人做出截然不同的决策。这就是语义效应。也可以说是一种“话术”。
商业运用
产品需要提价怎么办?提价是必然,那就用“语义效应”,把含有“失”的语义的“提高价格”,改为“取消原有折扣”试试。用户接受度会提高不少。
比如:一家加油站付现金6.85元,刷卡提价6.95元,改为:刷卡6.95元,付现金折扣优惠6.85元。这样,顾客自然而然地更多地付现金,心里更宜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