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主动活着?
看到标题,你可能大吃一惊:难道我不是每天都活着吗?
我是如何活着的呢?上班的时候按部就班;下班了,刷刷手机,找朋友们聚聚会,喝喝酒;熬夜追个剧,从不运动、看书;无聊时看看搞笑视频、读读八卦新闻、玩玩手机游戏;实在没事可做,就裹起被子睡大觉……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每天都在发生呢?似乎日子就会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下去。然而,年终总结的时候,回头看,却发现这一年好像和上一年并没有什么不同,增长的除了皱纹就是年龄。
《认知觉醒》
在《认知觉醒》一书中,作者周岭把这样的人生场景称为“醒着睡着的人”的画像。事实上也是36岁之前作者周岭的人生。而当有一天,他被生活触动,“我发现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觉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觉醒,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与时间做朋友;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从而开始广泛涉猎认知科学,开始自我改变之路。
周岭老师是自媒体人,他说最好的写作是聊天。看似枯燥乏味的标题《认知觉醒》,内容却非常易读。他的文字有知识、有深度,读起来易懂,没有繁杂的理论,却给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
如何主动的“活着”,是周岭老师在《认知觉醒》一书中讨论的主要议题。他从理论到实践来阐述如何从“醒着睡着”的状态下“醒来”,开始自我觉知之路。作者周岭从内、外两个角度来阐述。
从内而观,内观自己,摆脱焦虑;从外而观,借外力顺势前行。
作者从我们的生物硬件,最高指挥部大脑构造开始说明我们的大脑如何控制我们的行为以及认知。
从进化的角度,作者提出了“三重大脑”理论。我们的大脑分为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虽然我们想时时让理智在线,但理智脑相对于前面两位老大哥来说,力量非常弱小。所以,当突发状况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趋于本能的。
生活中,商家往往利用这种方式来取悦我们。“限时折扣”让人觉得如果现在不买就吃了大亏;而搞笑视频,往往让我们一拿起手机,就放不下来。而阅读呢,读者大都喜欢轻松愉快的故事,而非枯燥乏味的理论。
事实上,这些都是人的本能。懒惰、逃避困难,及时行乐,需要满足和奖赏,都是人的天性。我们应该为这些行为而责怪自己吗?大可不必。那我们就这样放任自己,让本能主宰自己,过着“醒着睡着”的生活吗?
不,我们可以改变。却不需要用强大的意志力去苦苦支撑。周岭老师说,“最高级的方法是请本能脑和情绪脑主动来解决困难。”因为对本能脑和情绪脑来说,它们根本不在乎你是在玩手机还是解方程,它们只在乎是否舒适。科学家废寝忘食地沉迷于研究,因为他们乐在其中;跑步者风雨无阻地迈腿奔跑,是因为他们自己不愿意停下,他们正舒服着呢!
让天性去驱动天性,我们将无往不胜!
听起来似乎非常美好,那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天性驱动天性呢?周岭老师说,从人类在混沌之中进化开始,就拥有了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终极能力——元认知。
元认知,相当于人的第三只眼。它好像一个世外高人,时时站在高处,在我们迷失的时候,把我们从当下的状态中拉回来。元认知能力是“自我审视、主动控制,防止潜意识左右的能力。”
当我们早起本来计划读一本书,却被抖音里的搞笑视频吸引;当我们这里摆弄一下,那里摆弄一下,却不知自己在干什么的时候;当我们陷入某种情绪之中,无端消耗自己的时候……元认知就像身体的另一个自己,跳出来,审视自己的状态,把我们从无端、混乱之中拉回来。
有了元认知这个利器,我们就可以修炼外在的力量了。
我们知道专注力之于我们非常重要。而一旦开启元认知,我们就很容易发现,我们常常身体在做一件事,脑子却在做另一件事。比如:跑步的时候,手脚在动,脑子却在考虑明后天的安排;吃饭的时候,嘴巴在动。心里却在担忧与他人的关系;睡觉的时候,身体不动,思绪却像瀑布一样倾泻而出…
而这看起来一心两用,提高效率的行为,却常常让我们食不知味,错过当下的风景,甚至陷入失眠的境地。作者周岭讲了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
一位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在做什么?”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问:“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身心合一,用心感受当下,是训练专注力的最好方法。
而我们为什么会分神呢?分神可能是因为当下的事情太简单,比如吃饭,我们已经太熟悉吃饭的动作了,因而让潜意识来运作,而自己的思绪却飞到其它地方。
如果我们做的事情让我们需要调动全部的神经元去处理,那么我们就会更专注当下,进入“心流”模式。
我们可以利用这点,提升我们在学习时的学习力。这就是周岭老师所说的永远在拉伸区学习。在舒适区学习,太容易的东西,激不起兴趣,人容易进入无聊的状态,而在困难区学习,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做支撑,人会因逃避困难的天性而忘记;只有在拉伸区学习,获得“跳一跳就够得着”的知识,人容易获得满足感,又能让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不断发生关联,从而不断扩宽自己的知识边界。
这是利用人逃避困难的天性,而利用人脑喜欢获得奖赏的天性,我们可以做什么呢?
在学习时,我们需要把大目标不断拆分成小目标,不断地让自己从正向反馈中获得满足感,这可以极大的提高自己把目标坚持下去的可能性。比如想让自己读一本书,那就定个目标,每天读一页,这个无论如何都可以做到的目标,让自己没有压力,可以轻松完成,反而不知觉的就完成了读一本书的目标。
利用人脑天生不喜欢不确定性的天性,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行动力。
做选择是一件非常占用大脑带宽的事情,在有太多选择的时候,反而会陷入不知做什么的混乱。所以,我们可以把所有要做的事情都列出清单,让自己在确定的时间内,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清除模糊的选项之后,可以极大的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利用人脑的自我解释系统,我们可以多角度看问题,让情绪更积极。
书中用罗斯福总统的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
1934年,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家中失窃。一位朋友闻讯,忙写信安劝他不要太在意。他回信说:“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生活。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的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罗斯福总统用到的正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方式来疏导自己的情绪,从一件坏事中看出了几件好事。而这种积极暗示的作用,会让我们的大脑情绪更稳定,心智带宽更宽的同时,可以让我们跳出情绪之外,让理智在线。
① 大脑是有惰性的,利用大脑的惰性顺势驱动,用人的天性去驱动天性,远比用意志力顽抗来得轻松,持久;
② 做选择是非常耗费大脑脑容量的事情,为此,我们需把要做的事情列成清单,清除模糊选项,在确定的时间内只完成一件事。集中注意力,调用大脑资源迅速解决它,一旦完成,则从已有的任务清单中去除;
③ 正向反馈,情绪脑需要奖赏,及时行乐让行为走得更远;
④ 在拉伸区刻意练习,不断扩宽自己的认知边界;
⑤ 不发生改变的学习都是无效学习;读书不必强调了解作者所有框架,只要攫取一两点对自己有用,能让自己发生改变的事情即可;
⑥ 熔断不读书法:只要书中内容对自己有所触动,就立马停下,让自己的思想和作者的思想发生关联。
文中所提到的,只是作者在《认知觉醒》中表达的一部分内容。书中所述,对自我改变提升,大有助益,推荐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