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利用等待的间隙,我看完了弯弯老师的赠书《教师的工作力》。这本书在九月初打开,中间有许多事情耽搁,好在今天终于画上了句号。
一、敢不敢按时下班?
这本书很有意思。开篇就在讨论:每天到了下班点,你是不是按时下班的老师?你的工作完成度与下班时间有必然联系吗?对于这件事,你是怎么看待和执行的?
有人会疑惑,可以走当然早点走,需要加班就加班,有什么讨论的必要?
之所以有这个讨论,源自教师职业的育人性。在作者的诉说中,教师的“到点就走”存在一些道德“谴责”(或者自我PUA)。
教师每天都会感受到学生的成长,还常会收获到学生与家长的感谢。为了不辜负这份使命,教师通常承担着许多工作,因此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对于提高效率、缩短工作时间的做法,有的老师认为,如果用效率来衡量工作,是失职,是对学生的轻视,所以每每陷入低效耗时的日常而不自知,只抱怨工作多和累。
如何改进?作者的意思是,首先要给自己一个笃定的信念:按时下班是合理的!时间一到,我的劳动时间就已经结束。不要栽在自己对自己的限制上。
始终支撑着这个信念的一点是:教师需要拥有充足的业余时间,做到与社会接轨,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才能为学生提供更有价值的教育。
至于同事或家长的道德“绑架”,可以通过提前提供帮助、设置共享资源等来缓解。
二、如何提高效率
从腾出一张整洁的办公桌开始。我们会发现,桌面整洁干净的老师,其工作效率往往较高。能保持桌面整洁,至少说明他有整理的习惯。该保留的,该扔掉的,每天收放好和及时处理掉。需要改作业时,不用把桌上堆积如山的文件挪开;需要用到文件时,马上能找到。利用等待开会的零碎时间擦一擦桌子,可以让工作环境整洁,也会大大减少大扫除时的工作量。
如何摆放,如何整理,书中的指引很细致。比如,抽屉里的文具应该先装在收纳盒再放进去,方便分类,也方便换桌子时一下子提走。
对于大的工程,先细化分解,再用“五分钟法则”和“八成主义”应对拖延与疲倦。例如,一口气写完一份教案很难,但如果只是填写教材和学情分析,好像就不用那么费力了。如果迟迟不想开始,则告诉自己先做五分钟。五分钟后,再自由决定做与不做。如果今天已经完成了计划的80%,就可以告一段落,第二天也完成剩余工作的80%,第三天继续完成剩余工作的80%。这样不容易出现倦怠,也能让工作完成得接近完美。重点在于,不要想着一次完成全部工作。
对于短时间内必须完成工作,设置“自我期限”。比如,我必须在半小时内改完一个班的练习册。然后专注地做这件事,不要搭理其他同事的闲聊。如果有重要但是不紧急的事情,也要暂缓。
另外,对于任何一项工作,都不要从零开始,要抓主线。例如,想要写一份教案,却花了很多时间在调整格式。即使格式一百分,对于整份教案的加分也是微乎其微的。如果没有历史格式参考,则直接跳过格式开始写内容。(对于这一点,这个月我有强烈的体会)
三、如何减少失误
用记录代替记住。写备忘录是个好办法。把所有事项集中在同一个页面,方便及时完成。如果是课堂上的突发情况,没能马上记下来,也可以请学生提醒。比如:“如果我下课前没有发练习册,请提醒我。”
调用多种感官。地铁司机在遇到信号灯时,往往会边用手指边说出灯的颜色,这种办法被称为“手指口述法”。这是因为,地铁司机通常是独自上岗,为了避免失误,加入了手指和口述。手指确认的动作可以帮我们将视点聚焦准确的认识自己所关注的对象。例如在离校时用手指着窗户空调门锁,确认是否已经关好。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小方法。例如,听完话后复述一次,颜色分类法,朗读核对法。
整本书读下来,能体会到作者的细心与贴心。 我也在努力成为一个办公桌很干净、能按时下班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