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古代中国,大部分人首屈一指的,就是统治神州近300年的大唐王朝!唐朝不仅对内文治武修,成为以后历代王朝的典范;对外更是重拳出击和软实力辐射,留存至今的“唐人”和“唐人街”的称谓,就是当年威名远扬的余响。
不过,唐朝为什么会这么伟大呢?悦史君认为,除了她的开放和锐意进取,起点也比一般王朝要高得多,捡了个现成的大便宜;而甘为唐朝的繁盛做嫁衣的苦主,就是完成统一华夏大业、统治区区只有38年的短暂王朝——大隋王朝。
隋朝虽然统治时间很短,但她却创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制度,开通了惠泽千年的大运河,留下了唐朝几十年都吃不完的大粮仓。哎,想想就慨叹!
而第一个敲响大隋丧钟的,居然是一个普通老百姓,齐郡邹平(今山东邹平北)人王薄。因为首义反隋,王薄扬名天下,这也是我们在教科书上学到的。然后呢?悦史君将告诉大家一个颠覆三观的“王三姓”!
生逢乱世谋划起义 半吊诗人唤“知世郎”
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杨广大兴土木、四处征战,当时的老百姓劳役兵役很频繁,造成了表面的盛世之下,却是“天下苦隋久矣”的现实。
隋朝大业七年(611年)十二月,齐郡邹平人王薄有感于百姓过得太苦、民怨沸腾,决定干一番大事业。他和同郡人孟让,召集了一群人占据长白山(今山东邹平、章丘交界处),作为根据地,在齐郡、济北郡(今山东平阴、东阿一带)附近抢劫掠夺,为反隋做准备。为了号召更多人跟随,王薄做了两项重要工作:
首先,王薄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号:“知世郎”。顾名思义,就是“能预知天下大势变化发展的人”。从这个名号可以看出,王薄是个比较讲究的人,知道身陷苦难的老百姓需要的不是山大王,而是一个预知未来的救世主,手段不可谓不高啊!不信,悦友们可以看看这些:张献忠曾自号“八大王”,刘国能则称“闯塌天”、“撞塌天”,李养纯的“四天王”,张大受的“满天星”,张一川“扫地王”……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些充满二次元、卡通味儿的名号,都出自王薄后辈的后辈,明末农民起义发动者,退步啊,差评!😄😄
我们再回过来,王薄干的第二件事,就是写了一首打油诗,做了一个“半吊诗人”。全诗如下:
无向辽东浪死歌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
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应该说,这首诗的段位,和王薄的名号很一致,都比较接地气,能够吸引老百姓的注意力。悦史君用大白话来说一遍,悦友们就能感觉出这里的道道了:标题就很直接:“不要去辽东打高句丽白白送死啦”,主题鲜明,直击人心;诗句则显得很洒脱:“我是山东邹平一个能够看透世事的神人,穿着帅气十足的红上衣和锦色背带裤;我手里挥舞着长槊伸到半空中,刀片发出的光芒比太阳还耀眼!我上山(当土匪)抓了獐鹿就吃,下山(当强盗)就吃(地主老财的)牛羊!如果朝廷派官兵来(抓壮丁),我直接提刀就往前冲(我才不跟他们走呢);比起(被抓到)辽东战场上白白送死,(就算因为反抗)被官军砍掉脑袋又算得了什么?!
这首无所畏惧、天马行空的诗一经发布,再加上王薄“知世郎”的名头,两者一结合,产生了浓烈的化学反应,很多早就被劳役兵役折磨的受不了的老百姓,争先恐后地投奔王薄。
势力大增骄狂轻敌 偶遇猛将一败再败
大业八年(612年),王薄的队伍发展到数万人,声势浩大,屯驻于泰山下。从几十人的强盗小头目,到统帅数万人的大首领,王薄非常得意。
当时天下太平日久,百姓多不习兵,地方官吏一遇上王薄部众,要不弃城逃跑,要不开门出迎。这就让王薄更加膨胀了。
大业九年(613年),时任齐郡丞的张须陀率领郡兵征讨王薄,王薄觉得自己已经取得过很多次胜利,就没有特别去作防备。
可实际上,张须陀可不是普通的隋朝将领,他性格刚烈,有勇有谋。此前已经参与平定过昆州(治所在今云南昆明)刺史、羌族首领爨翫之叛,隋炀帝的五弟、并州总管、汉王杨谅之叛,可谓身经百战,同时又擅长抚驭,所以很得军心,更是隋末各起义军闻之丧胆的人物。
见王薄如此轻敌,门户大开,张须陀也没有客气,立马率兵掩杀过去,发动突然攻击,王薄猝不及防,一战即溃。
知道了张须陀的厉害,王薄也学乖了,惹不起躲得起,马上率领残部南下,转战到鲁郡(治所在今山东兖州)。可张须陀穷追不舍,追至岱山时,再次大败王薄军,斩首数千级。
王薄慌不择路,带着手下北上渡过黄河,却又被张须陀追至临邑(今济南市北)击败,斩首五千余级,获六畜万计。
无奈之下,王薄只能继续北上,与孙宣雅、赫孝德等起义军抱团取暖,几股势力合流,兵众达到了十多万人。王薄又兴奋了,领着大家伙儿一起,再次南下攻打章丘(今山东章丘北),准备风光回老家去。
张须陀见这不怕死的又来了,决定再给他一次教训。张须陀先派遣水军断其水运,然后亲自率领两万步兵、骑兵增援章丘城,迎面击讨叛军。王薄等人一见张阎王,吓得腿都软了,不出意料地又大败了。
不幸的是,王薄等人带着剩下的部众退至津梁时,又被右光禄大夫、水军副总管周法尚拦住。正好张须陀带领军队追赶过来,与周法尚水陆夹击,再次大败叛军,获其家累辎重不可胜计。
多次失败后,王薄算是长了记性,带着部属转战于山东中部地区,离得张须陀等人远远的。
一投许帝宇文化及 不看主子只看钱财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王薄手下的人越来越少,日子也越过越穷,索性带着手下“投奔”了新近称帝的宇文化及。不过,王薄可不是真心跟随宇文化及,而是看中了宇文化及随身带着的几百车金银财宝。
宇文化及为什么会这么有钱?须知他是江都兵变的主角,杀害隋炀帝的原隋朝右屯卫将军。隋炀帝死后,身边的无数美女和金银财宝,就都被宇文化及接收过来。宇文化及先是拥立隋炀帝的侄子、秦孝王杨俊的长子杨浩为傀儡皇帝,可由于他骄奢淫逸,一点都不体恤兵将,又发生了多次内讧,还被瓦岗军首领李密所败,最后跟随他的只剩了不到2万人。宇文化及知道自己不能长久,想当皇帝过过瘾,于是鸩杀了傀儡皇帝杨浩,僣皇帝位于魏县(今河北魏县),国号许,建元为天寿。宇文化及原本打算攻下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作为自己临时的栖身之地,但久攻不破,反而被防守魏州的元宝藏打败,再次损兵折将。无奈之下,宇文化及又带兵奔向东北的聊城,打算招诱那一带的贼盗入伙。却又先后遭到唐高祖李渊的堂弟、淮安王、山东道安抚大使李神通部,和另一路起义军首领、夏王窦建德部的夹击。悲催啊,😢
所以,看到王薄带人过来入伙,宇文化及特别兴奋,不仅给了很高的待遇,还让王薄跟着他一同守卫聊城。
二投夏王窦建德 吃不得苦又想开溜
当时,窦建德部猛攻聊城,宇文化及几次交锋,都被杀得大败。整个聊城被围成了铁桶,窦建德还让士兵放抛石车投掷石块,四面攻城,宇文化及愁得惶惶不可终日。
王薄盘算了一下,现在打宇文化及,以自己的实力还不一定打得过;就算打得过,拿到的好处也只能送给窦建德了。思来想去,王薄决定再次投靠窦建德,私自打开自己驻守的城门,把窦建德军引入城,生擒宇文化及,并俘虏了他的部众。随后,宇文化及父子及原许国主要头目全部被窦建德所杀。
窦建德是隋末起义军首领中的一个奇人,他不贪功冒进,每当攻陷城镇打败对手,所得到的财物,一起分发奖赏给各位将领,自己一样东西都不要;他也不纵生酒色,平时不吃肉,吃的只是蔬菜、脱皮粟米饭,他的妻子曹氏不穿丝织衣裳,小妻、侍女只有十几人。这次攻下聊城,窦建德立马将数千名有着姣艳容貌姿色的宫妃遣散,无数珍宝一样还是分发下去。
王薄觉得跟着窦建德没什么油水可捞,又想转投他人。
三投唐高祖李渊 小有功劳却遭横死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十一日,跟了窦建德还不到一个月,王薄找个机会,投降了唐朝。
同年四月,唐高祖李渊任命王薄为齐州总管。
武德四年(621年)九月,王薄劝说青、莱、密等州,投降唐朝。
武德五年(622年)三月,王薄跟随唐朝葛国公、宋州总管盛彦师率军攻打须昌(山东东平东须城镇西北)。当时,王薄需要向潭州(今湖南长沙)征调军粮,可潭州刺史李义满因与王薄有矛盾,关闭粮仓不给军粮。
等到攻克须昌后,王薄诉说李义满不供军粮之罪,盛彦师逮捕了李义满,把他关进齐州监狱。后来,唐高祖下诏,命令盛彦师释放李义满。可负责下达诏令的使者还没到齐州,李义满就因忧愤死在狱中。
王薄率军回师,经过潭州,三月十七日晚,李义满的侄子李武意捉住王薄,并将他杀害。唐高祖追究此事的责任,竟然处死了盛彦师。
悦史君点评:隋末王薄率先起兵发难,继而引发各地豪杰相继举义,他的历史功绩不容忽视;但后面势穷之时,他先投许帝宇文化及,再投夏王窦建德,三投唐高祖李渊,多次反复,人品和节操可谓掉尽!而最后小有功劳之时,却被同一阵营的仇人所杀,也是遗憾。王薄的一生,也是时代局限,那个乱世中人的无奈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