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午休刚起床,就有两位小朋友火急火燎地跑过来找我,说“龚老师,小A和小B打起来了,生活老师都拉不开,所以让我过来找你。”我一听有小A,我大概猜到什么事情了。在去教室的一段路上,我在回想,上午就听说小A因为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小C发生了一些小矛盾,小C说不跟他玩了,他很生气。起床后小A想去找小C玩,小B一把拉走小C说“跟我走跟我玩去”,小A理解为小B“抢走了”自己的朋友。
因为有了前面的了解,我理解小A这种行为的背后原因。他做出这种行为的背后,是对朋友的渴望,害怕失去小C这个朋友,内心缺少安全感。他在班里之前可能还不太懂得和其他人相处,现在小C是他最先交到的好朋友,也是他很看重的友谊。只是和朋友相处过程中他暂时没明白朋友意味着什么,怎么和朋友相处?怎么和朋友的朋友相处?和朋友发生矛盾了怎么办?
当然这种现象,我想在很多小朋友之间也常又发生。是正常,也是值得关注的事。于是我便找到了这本《朋友之书》,和孩子们一起分享。
一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了交友的需求期,但同时这个阶段的孩子又处于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成长期。因为自我为中心而容易产生一些小矛盾,发生冲突时又不知道如何解决?于是就出现了以上的情况。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绘本,告诉孩子,我们可以怎样和朋友相处,特别是发生矛盾时,我们怎么办?发生矛盾其实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我们不用太紧张或者当成一件可怕的、难以解决的事情。
一、知朋友之内涵:朋友是什么
刚开始,我先给孩子们抛出了一个问题,孩子们你们都有着自己的好朋友,那你们知道朋友是什么吗?
1.朋友是快乐,是分享。
孩子们一开口的回答惊艳了我“朋友就是一起玩耍”“朋友就是一起踢球”“朋友就是一起玩游戏”“朋友会一起成长”“朋友会分享东西”“朋友会一起度过童年”“朋友会互相帮助”······他们说得特别好,甚至我觉得比书里头讲得还深有“感触”,原来他们好像知道“什么是朋友”。
我想先引导孩子去思考理解“朋友”的概念,只有明白了“朋友”的涵义,他们才知道朋友存在的意义。在与朋友处理发生矛盾的过程中慢慢懂得友谊的意义。
孩子们似乎对朋友有了一定的了解,看的出来,“朋友”对他们而言是美好的存在,但其实还缺少了另一部分,朋友有时候也会带来一些不快的体验。当然这些不快处理好会促进我们之间的友谊情,如果没有处理好,就会为今后的发展留下“炸弹”。所以孩子们给带来这篇绘本最重要的目的是知道朋友之间也会有矛盾,如何去解决我们之间的矛盾,让彼此更加信任,让彼此的友谊更加深厚。
2.朋友有着共同的爱好。
接下来的绘本介绍了如何交朋友,不过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孩子们都已经交到了朋友,这个环节我没有细说。但我这样问了孩子们“现在你们拥有了一些朋友,知道怎样才会成为朋友吗?想一想你是怎样和你的好朋友成为“朋友的?”有个孩子说“有一次我出去玩溜冰鞋,旁边也有一个小朋友在玩,然后我们玩着玩着就成为朋友了”。玩着玩着就成为朋友了这句话说得特别好,天真的孩子就是在相互玩耍中逐渐成为朋友,而且是在做着相同的事情,在发展着共同爱好的过程中,成为了好朋友。
3.熟悉着朋友的许多事情。
接着我还设计了一个小游戏,让孩子们用简单的几个词语或几句话形容你的好朋友,再请班里的孩子猜猜是谁。(一年级的小朋友在介绍自己的时候都会有些困难,让他们去介绍其他孩子,更加难,所以必须是很熟悉的对方,才能说出对方的特点让其他孩子猜中。同时告诉孩子,其实朋友就是你熟悉着朋友的一切。)我邀请了三组孩子上来,每组5人,他们的表现让我出乎意料。每一位站到台上描述自己的朋友的同学,都基本能清晰地介绍出自己好朋友的特点:样貌、性格、爱好、特长等,而台下的小朋友均能正确说出对方的好朋友。实际在孩子描述的过程中,我都没能准确猜中台上孩子说的是哪位同学,台下的小朋友早已胸有成竹地说了出来,且答对。一方面说明孩子之间是相互关注的,谁与谁成为好朋友,大家有目共睹。另一方面说明孩子对自己的好朋友很熟悉。熟悉就对了,因为这就是朋友。
二、解朋友之矛盾:和而不同
朋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乐趣,朋友对我们而言如此的重要,那我们如何去维护一份友谊呢?当我们发生了矛盾可怎么办?
绘本中提到了我们“吵架了”,气头上的我们会说出一些气话“我讨厌你”“我再也不跟你玩了”此类的话。就像故事开头的小A和小C。
首先我想告诉孩子们发生了矛盾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我们不用生气也不用担心。因为就像绘本中说的一样,作为好朋友即使我们发生什么矛盾,在吵架之后通常会和好如初,有时候需要一周的时间,有时候更久,有时候仅仅只是一顿饭的时间。
因为我们会彼此原谅。
好朋友如此珍贵,我们如何维持好朋友的关系?我没有马上告诉孩子,我带着他们又玩了一个游戏。
《默契大考验》:写下你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写下你最喜欢吃的一个东西。然后同时举手,看看谁与你有着共同的爱好。结果孩子们发现自己和好朋友会有着共同的爱好,但也有可能会有不同的爱好,但我们依然可以做好朋友。因为我们——和而不同。
就像绘本中说的,“我喜欢跑步,还喜欢看书。”好朋友却说“我讨厌跑步。我喜欢看电视。”我喜欢的东西我的好朋友不一定喜欢,但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友谊。
接着我问了孩子们,为什么他们可以做到即使有不同意见,有不同喜好,依然能成为很好的朋友。孩子们想了想,有一位小女生举起了小手说道“因为他们互相尊重”。对的,我大大表扬了这位女孩子,她是一位感情细腻的孩子。在她的口头下,又有一位女孩子站起来说道“互相包容”。说得很到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把我要说的话都说了。接着我用一个例子继续追问孩子们,“如果我们在玩游戏或者做各种事情的过程当中,发生了不同的看法或者意见,我们怎么办?”有两位男孩子大致意思是说“我们可以听听对方的想法,”或者“如果对做哪个游戏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可以这次听其中一方的,下次轮到另一方的就好啦”。目前为止,我觉得这节课对孩子而言是有帮助的。
三、行朋友之体验:找出你的朋友
最后我带着孩子们玩了一个游戏,请全体同学闭上眼睛,被我碰到的几位同学,安静地、轻轻地走到你朋友面前,牵着他继续去找下一位朋友。最后,全班同学都找出了自己的好朋友,围成一圈,快乐地跳起来。(其中我特意邀请了小A,他和小C还未和好,但是小A依然主动走到小C旁边,拉起他的手。)下课后这两位小朋友又和好如初了。
趁着孩子们手牵着手,我在旁边说道,你们看到了吗,朋友也是可以多个的,你的朋友也会是其他人的朋友,而你也可以成为另外一个人的好朋友。好朋友不是物品,不是谁的专属,好朋友是他自己的,他可以决定想和谁玩就和谁玩,这个时候,我们尊重自己的好朋友就可以,而不是直接生气,或者讨厌其他小朋友。正因为尊重,所以我们才会交到越来越多的朋友,你的圈子也会越来越大。
在课堂的最后,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小任务,创编一个关于你和你朋友的绘本故事。引导孩子加深对朋友内涵及意义的理解。(二选一的题目)
1)写一写,画一画你和你朋友发生的故事。
2)可以写一写,画一画你认为朋友是什么?
当然“关于孩子如何与朋友相处”这个问题并不是说可以通过设计一节两节课得到完全的解决,那么我设计这节课的一个原因,或者说出发点是想告诉孩子我们在和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如果发生了一些矛盾我们可以怎么解决,或者说我们如何面对。这样孩子下一次遇到类似问题时,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有些问题不是一蹴而就,但也没关系,至少我们有了了解了,有了更好地前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