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7日 谈谈“新”社交礼仪-扫一扫与二维码
外星人电脑还是没有修好,这几天可能更新速度会降低,毕竟备用的电脑配置比较低,性能比较一般,这台备用电脑是我获得2016年首度市民学习之星的奖品,既然是白来的,只能备用,现在拿它当主力用实在有点勉为其难了。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一直国人都自诩中国为礼仪之邦,我没赶上上古时代、中古时代,连近代都没赶上,我也没看出外国到底比中国在礼仪角度上差多少,只能说没有没有底蕴而已,但不是没有礼仪。
刚才看一个朋友在其微信朋友圈发了个文章,配以文字“别老上来就问在吗,我一直就想说不在”,这勾起了我一些对新社交礼仪的想法。
老北京见面,特别是马路上爱说“吃了嘛”,其实这句话本身最早没那么多延伸含义,后续如回答“吃了”,则再附“得嘞,回见”;如回答“没吃”,则在附“那还不家吃去,回见”,这种回答为笑谈,相声里常用,其实从结构上是问候,无论回复什么,都是结束语。
所谓新社交,就是基于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程度高低,早期在QQ,现在是微信,当然还有Messager,Viber等国外的类似工具,都存在主动打啦话儿时候,如何开场的问题。但这里面的存在一个基本空间定义,就是两个人并没有面对面,就是不带有任何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的情况下,实际上考量的更是思维水平。而绝大部分人是从传统社交过度到新社交方式的,因此就会出现“吃了嘛”,“没吃”这种反传统礼仪的情况,“在吗”,“不在”的自然思维也就出现了。
我跟很多朋友交流过,过去递名片,需要双手持名片,名片上的内容方向要以接收人的视角为正方是正确礼仪,但现在通过微信互相加对方为好友,特别是扫一扫模式,谁先扫谁,既谁打开扫一扫页面,谁打开二维码页面。很多人说当然是位势低的扫位势高的了,但实际情况是,你所谓认为的高人,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孙子,他们掏出手机一瞬间打开微信后的都是打开扫一扫,而非二维码页面,结果互扫对方时发现都是一个页面,然后尴尬了,一看对方是扫一扫页面自己立即返回改成二维码页面,然后两边都是二维码页面,再次尴尬后才会成行,其实这恰恰说明了再新社交上还没有建立稳定的礼仪,这个问题还在需要进行社会学角度的研究,目前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扫一扫和二维码一键切换的方式来暂时纠正。
礼仪的建立与文化有极大的关系,与政治生活均密不可分,上下尊卑观念在新社交角度上逐步淡化,而人自身的认知发展与技术的高速发展之间是几乎完全不匹配的。国外一些国家对于平等的概念深入人心,儿子可以直接呼唤父母的名字,这在中国被视为不礼貌的方式,但请注意的是,那些国家的儿子只能呼唤父母的名字,而非连名带姓,因为连名带姓的一起叫那是纯粹的外人了,因此也不是国人认为的“目无尊长”,而是里面依然存在一定的规范。
中国在社会学研究角度还处于落后阶段,但是自然科学发展令世界瞩目,而这两者之间的不匹配未来一定会造成某些社会秩序混乱,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