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必修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完全梳理与巩固练习

10.1《劝学》

第1段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

(第2段)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   )绳,𫐓 (   )以为轮,其曲(   )中规。虽(   )有(   )槁暴(   ),不复挺(   )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   )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第3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     )也,而致(     )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     )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第4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      )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锲(      ) 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      ) 也。

10.2《师说》

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受(       )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       )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       )道也固(       )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2段)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     )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     )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     )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第3段)圣人无常师。孔子师(    )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第4段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     ) 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 之。

16.1《赤壁赋》

第1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   )江,水光接天。纵(   )一苇之所如,凌万顷(   )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   )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   )而登仙。

第2段于是饮酒乐甚,扣(    )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    )流光。渺渺(    )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    )歌而和(    )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第3段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    )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    )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    )千里,旌旗蔽空,酾酒(    )临江,横槊赋诗,固(   )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    )得,托遗响(    )于悲风。”

第4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    )者如彼,而卒(    )莫消长(    )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    )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    )非吾之所有,虽(    )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第5段客喜而笑,洗盏更(    )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    )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    )白。

16.2《登泰山记》

第1段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  )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第2段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     ),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     )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     )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     )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     )雾若带然。

第3段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     )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     )得日或否,绛皓驳(     )色,而皆若偻(     )。

第4段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     )失。僻不当(     )道者,皆不及往。

第5段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     ),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     ),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第6段桐城姚鼐记。

巩固练习

1.下列句子与例句中的特殊句式一样的一项是(     )

例:是韩,公之仇也。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C.生乎吾前(《师说》) D.句读之不知(《师说》)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D.蟹六跪而二螯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4.《师说》中这些表述全部表现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批评指责的一项是(     )

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⑥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

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有学问有造诣的人。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 一般人。

C.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比不上。

D.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 “齿”表并列。

6.下面句中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与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吾尝终日而思矣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B.吾尝跂而望矣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D.蟹六跪而二螯

8.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      中:合乎    金就砺则利             就:靠近

B.虽有槁暴      暴:晒干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劲疾,这里指声音宏大

C.假舆马者      假:借助    锲而不舍               锲:刻

D.君子生非异也  生:出生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9.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坚持)

B.彼童子之师(那些)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示反问语气)

C.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        士大夫之族(类、辈)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全面)      圣益圣(更加)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不拘于时,学于余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皆出于此乎             D.则群聚而笑之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                            中:合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参:参加

B.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后跟     而闻者彰                                 彰:表彰

C.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

D.君子生非异                            生:出生           郯子之徒                                徒:徒弟

1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或师焉,或不焉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士大夫之族

C.其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吾尝终日而思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13.对下列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B.“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多指“君王之子”,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被赋予了道德高尚的含义,如荀子《劝学》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C.“而”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连词,可用以表示并列、承接、递进、转折、修饰等。“锲而舍之”的“而”和“顺风而呼”的“而”是一样的用法。

D.“金就砺则利”,“金”在古代指用金属制成的刀斧,“就砺”是指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是接近、靠近之意,“砺”是指磨刀石。

14.下列句子加点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非能水也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 D.吾尝跂而望矣

15.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君子不齿         齿:并列。         ②声非加疾也         疾:劲疾。

③虽有槁暴         暴:暴发。         ④圣人无常师         常:经常。

⑤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       ⑥而绝江河           绝:横渡。

⑦木直中绳         中:合乎。         ⑧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了解。

A.②③④ B.①③⑦ C.③④⑧ D.①④⑥

16.下列各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就直了,金属制的刀斧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B.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骏马跳跃一次,还没有十步远。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那些孩子的老师,是教孩子书本的文字、学习断句的。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地位低了就觉得羞耻,官职高了就近于奉承。

17.下列语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A.彼童子之师 B.作《师说》以贻之 C.士大夫之族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1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吾从而师之。

A.全不相同 B.②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19.下列加点词语注释正确的一组是(       )

A.𫐓使之然也(弯曲)   须臾(片刻) B.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

C.绝江河(渡)    故不积跬步(古代的半步) D.风雨兴焉(起)    驽马(骏马)

20.“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转折关系。

D.连词,表因果关系。E.连词,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3)吾尝终日而思矣(    )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5)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6)蟹六跪而二螯(    )

2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劝请)         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B.薄言采之(轻微,少)       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C.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去,到)      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白色)

D.相与枕藉乎舟中(共同,一起)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

2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山之南和水之北皆为阳。“泰山之阳,汶水西流”,说明汶水在泰山的南面。

B.五鼓也称五更,是针对夜晚的计时方法。古人将夜晚分成五个时间段,每段一个时辰(两个小时),三更是半夜十一点到一点。

C.行宫,京城外供帝王出行居住的宫殿,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D.桐城,文中指桐城派,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因主要作家是桐城人而得名。

23.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顺流而东也           B.侣鱼虾而友麋鹿        东望武昌

C.泣孤舟之嫠妇        乌鹊南飞                 D.不知东方之既白       西望夏口

24.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而今安在哉        B.何为其然也          C.固一世之雄也        D.而又何羡乎

2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        凭虚御风(凌空)

B.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正襟危坐(身体斜着坐)

C.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清波)    扣舷而歌之(敲击)

D.倚歌而和之(循,依)              而卒莫消长也(到底、最终)

26.下列对《赤壁赋》中相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望:过了望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望,农历十五日;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日;晦:农历每月第一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羽化,古代道教徒认为成仙能飞升变化,故把道士成仙或人死叫作羽化。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2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    历:经过        B.崖限当道者         限:门槛

C.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停留           D.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弥漫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山之南和水之北皆为阳。“泰山之阳,汶水西流”,说明汶水在泰山的南面。

B.晦,旧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从文中可知,这次观日是在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

C.行宫,京城外供帝王出行居住的宫殿,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D.桐城,文中指桐城派,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因主要作家是桐城人而得名。

29.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白露横江 B.渺沧海之一粟

C.凌万顷之茫然 D.望美人兮天一方

30.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相与枕藉乎舟中             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③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B.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3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顺流而东也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3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蚓无爪牙之利

C.石苍黑色,多平方 D.挟飞仙以遨游

33.下列各句在《赤壁赋》原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有吹洞箫者——有个吹洞箫的客人        B.而今安在哉——可如今又在哪里呢?

C.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这样(悦耳动听)呢?

D.物与我皆无尽也——万物与我们一样,都是永恒没有尽头的

34.下列各项中不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多平方,少圆 B.须臾成五采

C.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D.至于泰安

3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

36.把下列课内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②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3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皆不及往 ②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④其远古刻尽漫失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3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39.下列加点词只含有一个古今异义的选项是(   )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徘徊于斗牛之间     B.望美人兮天一方  石苍黑色,多平方

C.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杯盘狼籍                     D.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白露横江

40.翻译下列句子。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电子版及答案进群(搜同名)下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997评论 6 50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603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3,359评论 0 35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309评论 1 29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346评论 6 39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258评论 1 30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122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970评论 0 275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403评论 1 31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596评论 3 33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769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464评论 5 34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075评论 3 32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705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848评论 1 26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831评论 2 37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678评论 2 354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