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可是那棵树没有死……没有死!”
我喜欢《布鲁克林有棵树》,它并不气势滂沱,没有太多出人意料的迂回曲折,只是一个贫苦家庭的成长历程。娓娓道来,辛酸里伴着温暖,透着希望,仿佛一边在欣赏一棵风雨里摇摆着的小树,一边能想到它未来挺拔高耸的样子。
一年前我第一次听了樊登老师讲述了这个故事,了解到它的轮廓大概——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到处擦地板的母亲和一棵“重生”的树。那次听完后,我就很喜欢这个小说的名字,觉得树是那么有力量的一个形象和象征。于是我立马写了一篇小故事叫做《苹果的树》,那是我在蜜友的一些经历上改编的,创作时我质疑过自己,也许不该借用她的故事来换取一些“写作成绩”,后来我想明白了,我只是想要歌颂她——她的内心强大得犹如能装得下全宇宙,我由衷钦佩她,并且羡慕她的内在里那底气十足的根源。
一年后,我终于手捧着这本纸质书,逐字逐句地深入这个故事里,看弗兰茜全家的成长和变迁,并且依着文字描述,在脑子里一幕接一幕地演了一遍。读完演完后,我发现这个故事让我欲罢不能和无数次感动的是那股强劲的“女性力量”,此外,也有一些和当下社会雷同的不靠谱中难得靠谱的“父爱”。我舍不得抽离他们的故事,找到了1945年拍摄的黑白电影看,但不得不说,依旧是文字更让人着迷。(甚至生出了想找原版来读一读的念头,可惜托了朋友在英国寻找未果。)
1.家有阴晴圆缺
这个家里有个了不起的女团,由外婆、妈妈、艾薇姨妈、茜茜姨妈、弗兰茜组成。很显然,外婆是团长,用她善良包容坚韧的性格和独特的智慧,给予了三位女儿不同的能量和接纳,尤其在年轻的妈妈生下弗兰茜后充满了慌乱迷茫时,用最温柔的语言给了女儿两个灯塔般的指引——存钱买地和读书!每天存的零钱不用很多,每天读的书也不用很多,但都需要长久的坚持。而妈妈居然真的做到了!尽管体力劳动既辛苦又挣得少,妈妈依然可以安排好生活开销,按时按数把钱存入铁罐里;读书对她而言,远超过了擦地这种清洁工作的难度,可妈妈也能用自己的办法,完成了最初几年里的朗读,并成功让孩子们学会了自主阅读,而后把每晚读书的接力棒传递给了姐弟俩。外婆独特的建议和妈妈超棒的执行力,也成就了弗兰茜,她富有责任心,坚强并好学,尽管她的书卷气让她有些与众不同,有些孤单,她始终忠诚于自己和自己的家。两位姨妈性格分明,一个稳重一个乖张,可是在不同的事情上,她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出力,给予了弗兰茜一家支撑和保护,让贫苦里的姐弟俩,拥有了更多的爱和直面不公平时的底气。
我喜欢这个女团。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也拥有过的女团,也有外婆、妈妈、姨妈、阿姨、和我自己。我的外婆也是一位睿智善良的女性,历经了战争年代,中年后像总舵手一样掌控着一个大家庭的大方向;我的妈妈看似多愁善感,内心也是无比坚毅,经受过身体和生活的苦痛,给我支起一个安定的家;我的姨妈外向果敢,善于吸纳新鲜事物;我的阿姨勤恳好学又干练,眼界宽阔……而我,并没有成为她们的叠加组合,但是在整个成长过程里,她们都是我富足的力量的来源。
和弗兰茜相似,我得到过那种家族代际相传的能量,也感受到过大家庭抱团取暖的感动。我体验过搬离童年住所的动荡,我曾经也拥有过不止一棵大树,它们在不同的时节,开不同的花,结不同的果。它们也是我们的家庭成员,在没有屋顶的地方,泰然安定,不忙不乱地向上生长。
如果说女性给予的母爱是纯天然的,那么父爱这个抽象的东西,仿佛古今中外都是稀缺资源。有的人没有机会体验,有的人只能得到难得的满足。
弗兰茜的爸爸是个矛盾的人物。他唯一的亮点似乎只有在柔情对待弗兰茜时才出现,那是他的高光时刻,也是弗兰茜难得获得的松弛感。
作为男人,这位爸爸对家庭的担当不够,懦弱怕事,自怜自艾,又逃避又埋怨。比起弗兰茜妈妈不断增加清洁工作来解决生活开销问题,他永远更在乎自己的面子……他让妻子怀上了第三个孩子,却又被这份巨大的压力逼迫到醉酒生病而亡。
可是,他却能提早一年为女儿准备毕业的鲜花和贺卡。这缘于他毕竟存在的父爱?还因他终究只是个极致浪漫的艺术家?不管是哪种,这一幕是让我心头抽动许久的,妈妈对姐姐弗兰茜的亏欠,被“不靠谱”的爸爸治愈了。这个爸爸曾经还同样“不靠谱”地用一个假地址支持女儿转学,这份不正经,又恰好成全了弗兰茜,也许就是她之后所有机遇的转折点。
我从来不喜欢“女儿是爸爸前世情人”的说法,我觉得这是对父女情的亵渎。爸爸应该爱所有孩子,与前世来世都无关,只因今生有了血缘的延续……
与弗兰茜爸爸大男孩般的天真不同,麦克肖恩警官成熟稳重,情感隐忍而深沉,他默默守护着弗兰茜一家,直到孩子们成熟,他自己也可以光明正大地百分百承担起这份责任时,才表露了自己的心声。
还有家里总是暴脾气的外公,以及那个为了梦想最终逃离了家庭的艾薇姨妈的老公,而茜茜姨妈的老公偷偷在外面有了“自己的孩子”,又设计让茜茜姨妈领养了这个孩子。在家庭里,男人似乎更容易“脆弱”或自我,而女人那看似柔弱的躯体,总能最大限度地撑起整个家,包容生活馈赠的一切。
如今的女人们也是一样,总是都在工作家庭这两个不可能平衡的天平两端摇摆,偏了一头,另一头都被指指点点。而男人们只要顾好“赚钱养家”这个名声就好了,其他的事务只多参与一分,都是会被无限放大和称颂的。
女人们就像是一棵树稳稳扎根的沃土,而男人们便是那晴时有风阴有时雨的随遇而安。
2.这世界那么多人
家庭之外的世界,冷漠无情比热情友善更多一些。
那些来自同个穷苦阶层却把自己伪装起来的人们的鄙视;那些高高在上,傲慢得意的富人的唾弃,都不亚于来自变态狂的惊吓和伤害。弗兰茜都承受着,并尽最大努力保护着弟弟。
可是,不期而遇,偌大的世界里,也总能遇见一些“仁爱”。
我喜欢那个抛圣诞树的家伙内心曾划过一瞬间的动摇,想要把树送给姐弟俩。可却为了“公平”,想到了姐弟俩将来必然会遇到的挫折,依旧把大树抛向两个瘦弱的孩子。努力带来幸运,姐姐扶住弟弟,弟弟带着擦伤,他们成功接住了心仪的大树。
我喜欢那个英文老师回应弗兰茜坦白自己说了谎时说的:“说真话,写故事,这样能分清真实和虚假。”她为小女孩打开了一扇门,尽管她后来否定了弗兰茜的“低级的”创作,差点亲手把这扇门关上。幸亏有主见的小女孩坚持了自我,那时候的弗兰茜,连“写故事”都愿意说真话了吧!
我喜欢教钢琴的邻居小姐,她愿意妈妈上钢琴课时带上两个旁听生,给了姐弟俩接触钢琴的机会,让他们从爸爸那里遗传来的艺术细胞得到滋养和绽放。
我喜欢酒吧老板夫妇俩,他们给了姐弟俩挣钱补给家用的机会,也给足了他们挣钱的尊严和尊重。
我喜欢那个让弗兰茜情窦初开的男孩本,稳重沉着,珍重感情,尊重弗兰茜。比那位轻浮的大兵可贵太多,后者亵玩了弗兰茜的纯情。
3.抬头吧,黑暗过会有晨曦
接纳,似乎是让生活带着疙瘩仍能顺利前进的唯一办法。
弗兰茜接纳了母亲在上中学这件事上对弟弟的“偏爱”,在呐喊无效后,选择边工作边学习,直到自己终于考上密歇根的大学。倘若执拗下去,伤害的是亲情,失去的是机遇。
妈妈接纳了弗兰茜初恋的莽撞付出,她知道自己再无法全方位为孩子挡风遮雨,只能鼓励孩子重新出发。她当然可以劈头盖脑地数落她的女孩,可这也许对弗兰茜的未来没有任何帮助。
孩子们接纳了麦克肖恩警官娶自己的妈妈,这个家从此又完整起来,小妹妹安妮也不再会缺失父爱。
外婆接纳了茜茜姨妈结很多次婚,生下很多夭折的小孩。茜茜始终用力热爱着生活。
茜茜姨妈接纳了丈夫在外的“私生子”变成养子,并在医学的帮助下,顺利生下她第十一个孩子——唯一活下来的健康小孩。如果不装这份傻,她的家庭只会再一次破碎。
艾薇姨妈接纳了丈夫逃离,捆绑一个心不在焉的人,没有任何意义。而每个人也总有自己逃不过去的那部分生活。
而弗兰茜的爸爸,因为没有接纳那刻当下的生活状态,才会整日酗酒不乐,最后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4.寻找一棵树
读完小说后,我去网络上寻找“天堂树”的百度百科和图片,只查到它也许是源于中国的“臭椿树”,却始终没有在现实里找到确切的一棵树去对号入座。而在寻觅“天堂树”的一段时间里,我留意了路过的许许多多树,熟悉或不熟悉的,每一棵树都各有姿态,或高或矮、或壮或瘦、或笔挺或扭曲,或绿色或黄色,也有带着红叶如许愿时系上的绸带……它们独自站立在那里,领受着大自然给予的一切,向上生长,是唯一的目标,也是唯一的本能,底气十足。因为有泥土,有阳光,有风,有雨,有四季轮回,有昼夜交替,有人经过,有旁边另一棵树……
成长的底气,是足够的爱和包容;是允许犯错,犯很多次错;是承认被伤害,仍被鼓励可以重新出发;是一群相爱相助的人不离不弃;是心中信念划过的那道深刻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