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后期,周王室的统治每况愈下。
一直到了周幽王这里,闹出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戏,彻底葬送了周王室的命脉。
和之前两代一样,夏朝是妺喜,商朝是苏妲己,这次则是美女褒姒。
周幽王竟为了博美人一笑,大张旗鼓地骗来了各地诸侯三军将士。
这真是荒唐,最后也骗了自己,命丧犬戎之手。
这次,没人愿意来救了。
西周彻底“名存实亡”。
而后东周开启,实际上却是诸侯们“争地盘”的时代。
周朝初期完备的礼乐制度,开始彻底崩坏。
礼、乐崩坏,也就没了规矩;而少了规矩,人们也就能彻底“甩开膀子加油干”。
再也不必顾及那些虚昵的礼法。
不择手段的时代,要来了。
当然了,谁也不敢做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毕竟人言可畏,舆论杀人,被唾沫淹死,比被别人灭了,更憋屈。
然而还是有人,率先打破了这个“僵局”。
而令人意外的是,此事一出,竟无人指责、无人声讨,无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表达愤懑不平。
反而,人们却纷纷“依样画葫芦”。仿佛这件事,早就该做了一样。
看来,人心,早已不那么淳朴。
哪件事儿呢?
这就要从郑国开始说起。
郑国的第一位王——郑桓公,就让人眼前一亮。
周幽王时,郑桓公被任命为司徒一职。
然而郑桓公却很有先见之明,他似乎看出了周王室气数已尽,于是决定“搬家”。——
郑桓公找准地点,把郑国的财产、宗族、商人和百姓,一起搬到了东虢和郐这两地之间,建立了一个“新的郑国”,也就是“新郑”。
然而后来郑桓公还是没能逃脱厄运,犬戎杀入周都城的时候,郑桓公正陪在周幽王身边。
于是,郑桓公与周幽王一起遇害。
这样,郑国的国君就落到了儿子郑武公手里。
自然,有其父必有其子,郑武公也不是等闲之辈。
而那第一个吃螃蟹的这个人,就要追溯到郑武公这里。
郑国开疆扩土,逐渐崛起。
于是狡猾的郑武公,聚集大臣文武,讨论开疆扩土的计划。
咱们要争地盘,先打谁啊?
这时,郑武公的宠臣,忠诚老实的关其思站了出来,深思熟虑后说道,“先打胡国!胡国离咱们最近,是绝佳的目标。”
武公听罢,勃然大怒:
郑、胡两国常年交好,胡国国君还是我的女婿,你竟然有这种不仁不义的想法,拖出去,给我砍了。
于是,“宠臣”关其思就这样,不明不白地,人头就落了地。而且人头还被送到了胡国,身首异处。
诶?这郑武公很讲武德嘛!
非也。
因为在几天之后,郑国的铁蹄便踏破胡国。
胡国猝不及防,被灭。
这真的是出乎意料。
郑武公以“杀忠臣献头”为计,奇袭胡国,虽然大获全胜,但也为后人所诟病。
以这样的计谋得来的江山,会稳固吗?
结论是:不得而知。
因为,自此之后,无所不用其极的计谋,在各个诸侯国层出不穷。
不择手段的兵法手段,开始兴起。
在此期间,有人作茧自缚,有人马到成功。
华夏大地上,响起了争雄的序曲。
也许,人心,也正是从此时开始,由淳朴变得诡谲起来。
郑武公为何谋杀宠臣?
不清楚。
关其思知不知道自己会死?
也不清楚。
此话怎讲?
因为,兵者,诡道也。
越不可思议的事情,越可能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据称,关其思此时,已是一个老头子,牺牲一个老头子,而取得一座城池,值不值得?
郑武公自然认为值得,关其思,也未必就舍不下自己的命。
看似君臣背叛,却可能是君臣一心。
你倒是告诉我,这被后人所诟病的、看似残忍的事情,到底是国君狼心狗肺,还是士为知己者死?
分不清楚。
分不清楚,就不要分。
战时,不择手段,未必就是不择手段;和时,一团和气,也未必就是一团和气。
唯一重要的是,在孤胆英雄与阴险小人的前赴后继中,历史发展了、文明进步了。
这,就是无数死有余辜、或死得其所的尸体们,带给我们这个民族的果实。
我们,应该感谢他们。
感谢您阅读本文,也欢迎您关注漫笔古今的相关文章。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