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我的班主任工作习惯
在这一整个学期中我采用的是“前紧中松后紧”这样一个大致流程,“前紧”是指开学之初我是时时盯,事事盯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针对每个学生出现的问题都会在自主学习上反馈,或者是当面交流,让他们尽快捡起各种规则,并将规则变成习惯。“中松”班干部经过几个周适应自己角色后,让他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谁的领域出问题,谁负责,这段时间我不是说什么也不管,我就看。看他们的交友圈子,在圈子里谁主导谁边缘,最近爱玩的游戏,玩具,看课本课桌张贴物从而了解学生们最近动向,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后紧”期末之前自主学习本我跟的就很紧,每天都有小结,好的方面或在本子上或口头直接肯定表扬,表扬的过程也是给其他同学的树立榜样,对做的不好的同学也有一种替代强化的作用。
二、想方设法帮孩子养背诵习惯
孩子们上课听但是懒得背,背诵对他们来说一直是个大难题,我帮不了他们,只能起一个督促的作用,我们班每科都配备四个课代表,学习委员每天都会在黑板上写下当天的背诵任务,第二天四个课代表按小组挨个查背诵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并进行加减分,计入小组量化和个人量化,小组量化两周一统计,按小组排名的先后顺序选择位置,个人一月一统计是本月综合素质评价的师评,一学期一统计计入总分,是优秀学生,优秀小组评选依据,这是迄今为止在班及管理上我做的最大的一项工程。看起来很繁琐,用起来还是挺简单的,只有第一次的时候复杂,但是公式是固定的,以后直接往表格里填数据就行了,个人总分,小组量化就一目了然了。
三,家校沟通,共同促进孩子成长
孩子很介意老师和家长沟通的,在这个年龄段他们实际上并不畏惧家长,却极害怕老师跟家长告状,我自己分析的是一方面他们烦家长的唠叨,另一方面他们也是真害怕家长失望,他们真的什么都懂,就是惯性总是会输给惰性,容易人云亦云没主见,所以当他们的面家访或者电话沟通的时候一定是光说优点,最后再说但是……这样强调优点淡化不足,我觉得也许能给他们的脸面和信心找一个支撑点,教师家长的的期望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转化成动力的。如果不当着他们的面和家长沟通就很直接了,出了什么问题,我们需要怎么配合解决,不要直接斥责,不要跟孩子说我跟您联系过,把问题解决的方式渗透在生活里,孩子虽然很烦家长说话,可也只是烦他们说话而已,家长给的建议和要求在潜意识里都会迅速的建立起来,因为他们最信任的的人还是自己的家长。
在学科教学上我没有太多的方法和技巧,不过就是要求得严,盯得紧。初一初二这两年是打基础的两年,我基本上就在基础和习惯上和他们死磕了。我真正坚持做到的就两点,一是每节新课结束后我会讲一到两道涉及新知识的典型题目,这个时候真正理解掌握的学生大约有百分之二十吧,下节课上课前我会提前把题目写黑板上,让程度好些的孩子讲一遍,为防止有些孩子不听或走神,讲完之后听懂的举手,再找两到三名不同程度的学生理一遍思路,这样既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在督促学生听课,又不会太耽误时间。对于几个题目的掌握学生还很难做到融会贯通的,所以在每一章学完或者是学习的过程中,我会把相同类型的题目汇总,成不同的小专题,让学生上演草,针对出现的错题,利用中午空,班空三五个一块找,让他们自己看自己的错题,然后告诉我错哪里了,他只要能说得出来,就一定有能力作对,说不出的就是真的不听课的了,那么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会格外关注这些孩子的状态,刚开始这个过程太痛苦了,一个中午空纠正不完一个班,可是慢慢的会发现错题的人越来越少,不知道自己错哪里的人也越来越少,听课的人越来越多了,只要听课的人多了,就能带动氛围,提高课堂效率和容量,慢慢的就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二是多让学生在学校做题,我把手头学生都有的题目,如分层卷,报纸,同步利用中午空或者是讲完新课后留十分钟,选几个题让学生做个小测试,做完即交,我边批边找他们改错,既能高效利用手头资料,也能提高学生做题质量,这样还是有点效果的!这种方法挺笨的,也有弊端,孩子们见的题少,过于简单不利于拔高,所以对于新初三我也得重新定位,多听课,多总结,多向我们组的老师们请教学习!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浅薄认识和见解,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