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我们共读的书籍是《干就对了》,刚拿到书的时候对于书名很是迷惑,按照我的理解,我觉得这本书对于营销以及创业的人群比较适用。对于教师来说,它适合的点在哪里呢?为什么会推荐这样的一本书呢?于是,我带着这样的疑问翻开了书。
这本书有九个部分---学心法:管理者必备的素养、定目标:方向与策略对了,路才好走、搭班子:组织架构够敏捷,业务能力才能跑得快、选人才:管理最大的浪费是在错误的人身上花时间、做激励:让员工从被迫执行到主动执行等等部分。我开始恍惚看了一眼目录以为自己看错了,这个内容与教师与班级和学生有什么关联呢?我便先去网上查阅了一番,这本书主要是讲对于一个团队需要怎样去管理自己的员工,要用到哪些方法。
本书对于“管理”有独到且具体的分析,管理是通过别人拿结果,过程就像是用筷子夹食物一样。但对于不熟悉甚至不会使用筷子的人来说过程是艰辛的,一个团队想要越来越大,就需要更多的员工,那么在员工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管理者在管理他们的同时,手中的“筷子”会越来越长,技巧要求也越来越高,换个角度看问题,这里面的管理者和我们教师本身也是有共同点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你想想,在一个班集体当中,教师对学生具有引导作用,在新课程背景的影响下,教师不再是主宰者,而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于是这样,阅读的思路便清晰明了许多,第一个部分:学心法,在这里面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管人先管心,不以冷冰冰的制度来管理员工,用温暖的方式表达,提高团队的凝聚力。一个领导者需要做的不是站在顶峰向下俯视,而是要识人心懂人性,以身作则,带领团队向前。换言之,这样的方法运用到教师管理班级中也是不错的法子!教师是一个班集体的管理者,他主管着自己的学生,观察着他们的日常点滴生活,带领着学生一起探索知识,发现问题。
那么,一个怎样的班集体才是我们老师最期待和最希望成为的样子呢?
我的想法是,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要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良好的作风。但是,现实往往和理想是有冲突的,你所期望的与实际情况还是有差别的,因为在每一个学生的背后是一个家庭,那么一个班就有很多的家庭构成,每一个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差异是肯定存在的,环境是影响孩子成长的直接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了这些因素的存在,就形成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作为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们都有着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呢?如何达到教师的期望,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研究目标。所以就对应了刚才的学心法,教师可以借鉴这个方法尝试去管理自己的学生,做有温度的教育。
在一个完整的班集体中,不止是有教师一个这样的引导者,还需要寻找小帮手,班干部就是教师的得力干将,是一个班集体的核心,在群众中起着主要作用,所以就对应了书上的“选人才”,在班上选举出合适的人才加以培养,以便于自己来管理。这不就像是一个缩小版的“社会”吗?
一本书看下来,虽然没有去精读,但是多多少少也领悟了一些好的方法,书中讲述的方法我觉得不仅可以用在班上,还可以适用于一个班级甚至一整个学校。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凝聚力、合作力是主体,有着自己的特色;一个优秀的学校,同样如此!这是一本可以去细细品读多次的好书,希望能够常读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