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4日 晴
小学五年级,我跟同学打架(准确的说是被打)。对方的凶器扫过我的头部,登时让我头破血流。泪眼模糊间,我看到班主任老师冲进来,劈头就是一巴掌扇向那个学生。那时候我还是个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数学成绩从来没下过100分(百分制)。单纯的我把这一巴掌理解为老师对好学生的袒护,当然,班主任就是数学老师,而且虽然很多同学觉得她很凶,她确实一直对我很好。之后我被送到附近的小诊所,不打麻药硬生生在左边太阳穴上方3厘米左右缝了好几针,虽然哭得悲痛交加,叫得惨天烈地,而且是被动接受,但是事后回想起来我仍然觉得这是自己童年时期最MAN的一件事。
这个故事的重点是,因为老师明目张胆地偏袒和爱护,我开始觉得自己是个天资聪颖的人,什么事情都可以自己搞定,变得曲高和寡,不愿意接受小朋友们的帮助和指导,仿佛那样就不能显示出我的天资卓越。这个不好的思想影响了我很长时间。
还是小学五年级,作为好学生代表去参加奥数比赛,仅仅得到60分的“参与奖”,同样让“自视甚高”的我感到无法接受。不过在老师的安慰下,我挺过了这道坎,继续保持正式考试100分的数学成绩。可惜人生的高潮总是退却得悄无声息,初二开始我的成绩就开始告别领跑阶级,走入陪衬时代。初三时因为对数学老师的反感成绩更开始全面后退。虽然凭着关系进入重点高中,但是已经完成“天才”到庸才的转变,只是我还不自知罢了。
年轻时候总爱为自己的堕落找借口,于是一直活在自己是天才的幻觉中。后来长大了才明白现实中绝对的天才是少之又少。只有偶尔会在电影和漫画里面看到几个,让人小激动一下。哪怕现在看起来自己做得比别人好很多的事情,大多也是自己无声无息中积累历练出来的成果,并不是一开始你就比别人强很多(色盲之于绘画,五音不全之于歌唱不在讨论的行列)。于是我开始努力去做一个一点就通的人。一点就通的人可能看起来不是那么机灵聪明,但是他们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学习强者的经验,从中汲取营养,触类旁通,从一个简单的想法发散出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并不断地提高自己。也许他们不是知识的源头,也不是最聪明的那一个,但他们肯定是构成世界最不可或缺的建筑。
不过,知道得多并不代表博学,有时候可能只是因为自己太轻佻,对任何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如果对于不同的知识都是浅尝辄止,横向发展铺开摊子,而不深度发掘,立足根本,那么我想自己永远也找不到未来的方向。总而言之,前二十多年被我奉为教条的某些准则是该被彻底推翻了。一天的时间很宝贵,可以用来研究一本好书写一篇文章,做一些有意思让自己开心的事;还可以急急忙忙做很多的事情却实际没得到什么。生活的质量体现在投入程度。如果我是个没思考能力的纨绔子弟还好,但心思敏感的我总喜欢自找没趣的寻找人生意义和自己生活质量几何。于是,没灵魂的呐喊就是彻彻底底的无病呻吟,也没有资格去享受人生。我每天叫嚣着珍惜青春可贵却在不断浪费时光,而不踏实去积累和沉淀,这才是一种无价值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