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聊天,友感慨说:有时人心猜不透,人与人的关系也很微妙。友是某学校的中层领导,人很热情,做事认真,用她自己的话说:在这个学校一年来,每天都很忙,但是似乎又没有做什么大事,没一点成就感。
忙就对了,生活就是这样的,不要想着什么事都做得完美,最终取得的效果怎样。她去年就是因为纠结考虑过多,以致想要推行的一日常规中的晨读没有很好地落实,最后流于形式。领导对这事稍有微词,但是以前也从来没有公开批评过她。
可是最近几天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间态度和以前不太一样,说话语气,言语表情。她自己感觉,这几天的关系不太舒服。
那天开会,还特意提到一日常规,就批评她上学期工作开展不好。朋友说:要是之前,肯定是告诉她如何去做,具体怎么操作,预设碰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但是这次却是实打实的批评。是这一年来仅有的一次。
朋友就感觉不舒服,她也能明白领导也没有什么恶意,但是就是当众的微词,让她受不了。
朋友有点小情绪是很正常的,这让我想起了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法则。这是个关于南风和北风的寓言故事,故事内容大意是讲北风和南风比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寒冷刺骨,使劲地吹,以为这样就可以让行人脱掉大衣了。可行人为抵御侵袭,便裹紧大衣。南风则徐徐吹动,行人越来越暖和,开始解纽扣脱掉大衣。
这个故事的启示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方法对了,说话让人舒服,听者带着好心情做事自然效率就高。反之,低落的情绪里做事,不仅效率低,还影响情绪。
这是最不划算的。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学生不也如此吗?学生有问题了,要注意沟通方式,而不是简单的粗暴式的批评。就像故事中的南风效应,利用温暖法则,有助于问题得到解决。学生年龄小,考虑问题欠成熟,可能因为粗暴的一句话,不该有的动作,而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出现本不该出现的现象。
师生如此,那父母至亲呢?
我认为更需要注意说话方式,前几天刚看到报道一个14岁女孩写遗书后自sha的事,遗书中称她的爸爸妈妈经常对她恶语相向,甚至还会大打出手。孩子实在忍受不了,最后选择消失。这难道不是北风似的态度和出事吗?只能让家庭关系越来越紧张,最终酿成悲剧。
这是谁都不想看到的结果,这也给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敲响警钟,做南风而不是北风。
都说现在的学生心理脆弱,承受不起压力,真的完全是这样吗?曾经有这样一个游戏,让一名家长变成孩子蹲在中间,让其他家长都围着这个家长,用手指着他说一些难听的、他们曾经说给孩子听的话,甚至是辱骂的语言,几分钟后,中间那名家长放声大哭。这个时候他才真正体会到自己平时的话语给孩子带来的伤害。这个母亲当场表示,以后她再也不对孩子这样了。
生活不容易,每个人都是生命在场,每个人都要加倍珍惜,学做温暖的南风,而不是寒冷的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