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挑战2期 固定思维与成长思维-240630

主题: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终身成长》
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固定型的思维模式——会使你急于一遍遍的证明自己的能力。如果你只拥有一般水平的智力和品德,以及普通的个性——那么,你最好能够证明自己能够在这些方面达到正常水平,不能让自己在这些基本的特征方面看上去或者给人感觉不足。
我们当中有些人从很小的时候就被训练成这种思维模式。我小时候就非常关注自己是不是足够聪明,但真正将这种固定型思维模式印入我大脑的,是我六年级的老师威尔斯女士。和阿尔弗雷德.比奈不一样,威尔斯女士认为,智商决定了人们的一切。我们按智商从高到低安排在教室的座位,只有智商最高的同学才能举旗、拍黑板檫或者给校长写报告。她除了每天用她那种批判性的态度让我们感到紧张之外,还建立了一种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中,全班同学都有一个强烈的目标,就是让自己显得聪明而不是愚蠢。在每次考试或者在课堂上被她叫起来回答问题时,我整个人都可以说是处在成败的紧要关头,谁还会在乎和享受学习的内容呢?
我见过太多人都抱有这种要证明自己的强烈目标——在课堂上,在工作中,甚至在他们的个人关系中。每种时刻都需要他们对自己的智力、个性以及特征进行证明。每一个时刻,他们都在接受评估:我会成功还是失败?我看上去时聪明还是愚蠢?我是会被接受还是被拒绝?我看上去像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
可我们的社会不就是会对人的智力、个性以及特征进行评估吗?希望拥有这些品质难道不正常吗?是这样的。
但是,世界上还存在另一种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中、这些品质不是你非要打且不得不打的牌,你不需要总在担心你手里只有对十的时候去说服大家和自己,你手里的是一副同花顺。在这种思维模式影响下,你需要打的牌不过是你成长的起始点。这种成长思维模式建立在这样一种理念上: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培养的。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者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
是不是说,具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认为每个人想做什么都能成功?任何人之只要有一定的积极性并接受过适当的教育都能成为爱因斯坦或贝多芬?并不是这样的。但是他们相信,人类真正的潜能是未知的(也是不可知的);人类在经过多年的热情、辛苦奋斗以及训练后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是无法预知的。


【I便签】

【what】

本片段介绍了固定思维与成长思维两者区别。固定思维者坚信个人才智与能力生而有定,难以撼动;而成长思维者则视能力为可塑之材,通过不懈努力与学习,能够持续精进。

【why】

固定思维可能束缚我们的手脚,使我们因畏惧而停滞不前;而只有具备成长思维的人才能不断突破自我,走向成功。理解并区分这两种思维模式,对于指导我们如何面对挑战、克服失败以及把握成长机遇至关重要。

【How】

要准确区分固定思维与成长思维,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行为观察:关注个体在面对失败时的行为模式,是归咎于外部因素或自身不可改变的特质,还是积极寻找解决方案,从中学习并成长。

心理剖析:审视自己在面对困境时的心理反应,是固守旧有观念,还是勇于接受挑战,视之为成长的契机。

通过这些维度的综合考量,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识别出固定思维与成长思维的差异。

【Where】

这种区分方法适用于个人自我认知与心态调整,通过识别并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以更加开放和成长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A1便签】

今年4月的一个下午,总经理突然叫我去他办公室聊天,以一种温和而鼓励的语气告诉我,公司有一个部门经理的岗位空缺,他认为我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潜力,询问我是否有兴趣并愿意承担这一责任。那一刻,我的心跳不禁加速,脑海中迅速闪过自己过去的工作经历,但更多的是对未知领导角色的恐惧和自我怀疑。我回想起自己从未担任过领导职务,担心自己无法胜任,带领团队走向成功。在这种心理作用下,我找了个借口“我对管理没兴趣,我想花更多时间在个人专业能力提升方面”。

反思:

1、固定思维束缚,它让我在机会面前,主动放弃。

2、缺乏积极主动心态,不敢承担,不愿意担责。

参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