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7日,我有幸来到美丽的泉城——济南,参加全国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活动地点在长清区石麟小学。
一、一场报告,意犹未尽
开幕式后,日本教育学会原会长、著名教育专家、东京大学特任教授佐藤学先生以《21世纪型学校教育的创造——社会变化中的教学改革》为题进行了专题讲座。
两个多小时的报告,听完让我耳目一新。学习共同体,它正是由佐藤学教授提出的。它是由愿景、哲学、活动系统推动的改革。学习共同体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它比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深度。它从交流意见向协同探究转变,小组学习变成相互说、相互倾听。学习共同体是由四个人一个小组,共同组成一个学习团体,他们彼此之间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完成学习任务。我们熟知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完成老师任务时需要小组讨论后给出一个统一答案,但学习共同体里面的每个成员都可以有自己的见解,在小组成员发表意见时,其他组员要学会倾听,“倾听”在学习共同体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学习共同体能成就对话性深度学习,而其条件共有六方面,一是相互倾听的关系、真正的学习、跳跃的课题、活动性协同性反省性学习、学习的主人(民主主义)、关爱的共同体。共同体成员之间尊严、互惠、信赖、有共同的目标。这与寒假培训中崔成林的深度学习报告有异曲同工之处。
佐藤学教授三十多年的研究仅仅做了2个多小时的报告,我感觉意犹未尽,待学习领悟的东西太多,特别是主持人提到的佐藤学先生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值得一读。
二、两节观摩课,寻找共同体的秘密
非常期待的课堂观摩课在4月7日上午来到了。石麟小学的厉建锋老师执教六年级《数格点算面积》,领着我们走进了“共同体”的大门,她用课堂的形式直接诠释了共同体这一理念:教室里的课桌成四人小组排列,孩子们互为伙伴更便于讨论,不同于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孩子为主体,让孩子更加自主学习。这节课老师从微课视频指导自学入手,分小组汇报展示自主预习情况,抛出大问题: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可能与外部、内部格点有关系吗?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问题抛出后学生开始交流讨论。需要说明的是共同体的课堂没有标准答案,只要你用于表达,你的观点就会被认可,这就对教师的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在这种温馨、放松、具有安全感的课堂环境下,打消了孩子的顾虑,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其中,孩子们的每一次讨论都会有十多种不同的新鲜发现。
这样的课堂把课堂交给学生,兵带兵,出成效。观摩课时,佐藤学教授一直在旁边观察,时而拍照,时而记录着什么。课后,佐藤学教授说,课堂上有几个沉默的孩子,教授指出了他们的小组区域和座位位置,并说,在前半节课,他们几乎没有一次交流,但在组员的带动下,在这种自由环境下,激发了他的发言欲望。共同体的课堂没有唯一标准答案,让弱势学生,问题学生在每节课上都能找到存在感和归属感。在这样的课堂上,你看不到课堂如何设计,目标重点在哪里,看到的只有以学生为主角,不断交流碰撞出来的精彩。
这节课给我收获最大的地方在于:在课堂上老师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安全、温馨、放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没有丝毫的顾虑就可以畅所欲言。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反观自己的课堂,有时为了完成当堂的教学任务,往往会急于求成而忽略了启发学生自主表达,这也是我今后需要学习与改进的地方。
联系到我们的课堂,其实确实存在这样的一种现象,教室里能自主参与学习的同学约占百分之八十,约有百分之十的学生有想法,却不愿交流,约百分之十的学生表现出观望、漠然的态度,那神态让人看不见他想交流的意愿。而这种情况随着年级的升高,主动参与的同学比例会下降。而学习共同体恰恰弥补了这一缺失,能引领学生的个体参与,去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构建异彩纷呈的课堂。
再联系我们的语文课堂,有“小组讨论”就表示学习共同体成立了吗?学习共同体背景下的语文教师该怎样教?在大问题的抛出上,又怎样设计出深度适宜、引领学生思考,体现出学生真正学习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逐渐地去实践、摸索、体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摒除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实现全员参与的对话性、深度学习。
第二节课是一节高中语文课,教师刘学生分为8个大组,每组6人,这与佐藤学教师提出的4人小组是相违背的。刘老师向我们展示了现代化智慧课堂系统的使用情况,师生多屏互动 。教师可以将屏幕内容映射到学生终端,学生和老师可以多屏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根据需求完成提问后,可提交答案,完成互动。学生终端提供多种作答方式,客观题选择答案,主观题支持手写、拍照,方便不同需求。教师收到答案后,系统提供统计报表,完成课堂测验的 统计 。据我右侧的济南一位老师介绍,现在济南高中阶段已全部实现智慧课堂的普及,确实提高了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