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都可能有所收获,有所感想,把具体的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出来叫读后感。写读后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语文水平,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写有新意、有感情、有见解、有体验的读后感呢?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篇幅的分配上,“读”尽量简短,“感”要做到精细。
标题的拟定
我们常用的标题是《×××读后感》,或《读×××有感》,中规中矩,稳稳当当。其实我们不妨大胆些,采用主副标题的形式,把《读×××有感》作为副标题,主标题从你要表达的观点中凝练出一个具有高度概括力又有感染力的短句作为标题。
可以选用文中的一句话
比如《老人与海读后感》,可以根据主人公桑提亚哥不屈的意志,以他的经典语录“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作为标题。
可以凝练主人公的精神品质作为标题
比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可以根据主人公海伦凯勒以钢铁般的意志、坚强不屈的精神震撼了全世界的故事,提炼出主要的精神品质形成标题。如:
用平凡的生命铸就不平凡的辉煌
命运握在自己手中、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战胜自己就是最伟大的胜利……
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强烈感受直接命题
《詹天佑》一文强烈的爱国情怀溢于言表,就扣住“爱国”这个关键字眼,标题可以取为:爱国情怀永流传;或者抓住詹天佑严谨的科学态度,把重心投向“一丝不苟”上,可以拟为:一丝不苟成大事
概括主要内容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有的同学只是截取文中一个片段,或者一字不落大篇幅抄书,这都是不对的。概括主要内容可以遵循六要素(人物、地点、时间、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
其中“读”是基础,“感”是升华。没有精心细读做铺垫,有感而发便艰难。因此要花大量时间引导学生读读文要认真仔细,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再在最受触动的地方细细揣摩、品味,得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选好感动的点
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的读后感,可“感”的点很多,要写好读后感,必须选好“感点”。什么叫“感点”呢?感点是由书中某一个地方的内容引起的,引发我们体会的地方,它不是凭空产生的。面对众多模糊、一闪而逝的感点中,我们必须指导学生反复对比,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一个或几个感点,作为自己写读后感的切入点,切不可面面俱到。
比如每年孩子写《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一期节目下来,内容有好几大块,如果每一块都写一段体会或感想,则显得庞杂而不集中。我们可以挑出自己最念念不忘的一个版块,比如中华汉字,其他内容寥寥数语一概而过,把重心落在汉字上面,先简述节目中关于汉字的内容,再由此进行扩展,写自己和汉字的故事或自己对汉字的情感等等。
这样的读后感观点集中,层层推进,引人入胜。
与其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不如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
深刻拓展完对重点内容的感悟,这时需趁热打铁,引入自身实际或生活中别人的事例,精心选材,作为论据去说服自己的观点。这一环节,学生很容易出现假大空的问题,视野窄小,洞见不深。
联系实际时,联想要丰富,不要只局限于自身狭隘的天地。从古到今,从近到远,从己到人,从正面到反面,只要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关系,都应允许他们大胆自由地写。多关心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各个领域突出表现的人和事,尽量选择新人新事,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
比如《詹天佑读后感》,把目光聚焦在“爱国”之后,联系实际部分,不要千篇一律空洞地谈自己怎么爱国,可以引入现实生活中维护国家尊严、为祖国无怨无悔付出的运动员、学者、医学家等等,如此一番论证之后爱国之心便不再停留在片面的说教中了。
结尾画龙点睛/p>
结尾时,要重申自己的观点,要求短小而精悍,升华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