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时,我们常被问起“什么是艺术”,似乎没有唯一且确定的答案。关于艺术,大部分不免有这样几个问题:艺术家的意图造就艺术吗?艺术节的认定造就艺术吗?对艺术品的判断是一种客观判断,还是一种主观喜好?不同人的艺术或审美判断有优劣之分吗?美学概念的运用是否能断定某物为艺术品?当代艺术还是艺术吗?
在这本书中,从纪元前的柏拉图开始,历经休谟、黑格尔,直到杜威、海德格尔、丹托等哲学大师,以他们的独特视角,去呈现关于什么是艺术的精彩论述。
该书从三种根本不同的途径去回答关于艺术本质的问题。第一个途径是:柏拉图将艺术定义为“模仿”,20世纪以前随着分析哲学的兴起,哲学家们纷纷试图用“充分必要”条件来界定“艺术”—要使“艺术”这个概念成立,就必须找到一个标准,使人们能够判断某件物品是或者不是艺术品。在大多时候,人们往往并非描述“艺术”,而是评价“艺术”。比如,《艺术》中马克曾驳斥说,那幅白色的画画得不够好,因而不是艺术,至少不是一件值得造诣颇深的艺术爱好者认真对待的物品。另外一个定义是:艺术即在创造者和受众之间传递感情。第二个途径是质疑定义艺术的可能性。该怀疑论者认为,艺术的本性觉得了人们无法对其定义。然而第三种途径发端与黑格尔。事实上,黑格尔往往把艺术看作一种哲学真理,一种永远不收时空限制的永恒真理。众多受卡尔马克思影响的哲学家对定义艺术并不感兴趣,是因为他们更在意理解艺术的功能。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艺术体系中,对整个艺术都秉持一种欢迎态度,他把所有的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文学、绘画和雕塑,都看作是一种再现,(即模仿)。他认为艺术的“再现”是艺术的特征之一。因为再现的东西区别于现实,所以我们才会欣赏艺术作品。我们在对艺术的欣赏也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艺术创作的规则不是推理得来的,不是完全的经验产生,故不能看作是对事物认识的抽象认识。黑格尔则谈到艺术即理想。在他的观点中,艺术的特点在于它要依附于以直观的形式,即可以被大众所感知、具体的作品的形式而存在。我将它理解我为源于生活,但是依附于生活的某一实质又显现出抽象美感。
艺术也是情感的交流,像一门语言,可以勾连时空,精神对话,传递思想。情感的姿态是多种多样的,亦或非常强烈,亦或微弱、隐忍,但能感染人们、唤起共鸣的,再借由线条、色彩、音符或语言去表达,被我们所感知,体验共同情感,就是一场艺术活动。
或许因为我哲学思维的浅显,又或因我年级尙小,人生阅历少,对艺术的理解和体会还很薄弱,但阅读本书,也能从中感知到哲学同美学的交集。艺术存疑于每个人心中,没有界定,或有喜爱不同,但都基于我们的五感体验。也可以说,艺术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