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这篇小说时,真正令我着迷的主要是亨利·沃顿勋爵语录,唯美的景色描绘与道林格雷堕落的内心历程。
每次出现亨利勋爵我总想着起《浮士德》里梅菲斯托这个魔鬼,在樊修章版本的《浮士德》里,樊老这么评价他:
“梅非斯托不是漫画式的人物,不是一般意义的所谓坏人。他冷静、深沉、诙谐、机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远比浮士德深刻。论者往往说,歌德借他的嘴揭露了种种丑恶,言下之意,似乎他跌出了自己的角色,成了作家的传声筒。其实不然。梅非斯托对丑恶的揭露是一针见血的,这种深刻来自他性格的内在统一,绝不是在配合作家演双簧。”
如果把亨利勋爵说成梅菲斯托幻化而来使道林堕落,也无任何违和感。如:
“真悲哀啊!”道林·格雷喃喃自语说,双眼仍紧紧盯着自己的画像,“真悲哀啊!我会变老,变得可厌可怕,但这幅画将会永远年轻,永远停留在六月这特别的日子里,不会变老……如果能反过来就好了!如果永远年轻的是我,而变老的是画,那该多好啊!为了这个……为了这个,我愿献出一切!对,我愿献出这世上我拥有的一切!我愿以我的灵魂交换!”
道林愿意抛弃自己的灵魂来换取青春,这种行为与魔鬼做交易无异。
还有亨利勋爵语录:
罪孽是现代生活中残留的唯一色素。
当今,大多数人都死于某种危言耸听的常识,当他们发现自己唯一绝不会后悔的是自己犯的错时,已为时太晚。
只有神圣的东西才值得去碰。
经验没有道德价值,它只不过是人赋予自己所犯错误的名字。道德学家总是视经验为一种警示形式,并认为它对性格的培养具有某种道德效果,还赞扬它可以教导我们应该遵循什么,启发我们应当避免什么。但经验中没有驱动力。它与良心一样,都不是积极的动因。实际上它所能昭示的一切,无非是我们的未来与我们的过去一模一样,我们曾经带着厌恨犯下的罪孽,我们会带着愉悦一再犯下去。
情欲源自何处,对情欲我们总是自欺欺人,而它却强烈地主宰着我们。我们能意识到我们最微弱的动机的本质。往往,当我们以为是在别人身上做实验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是在拿自己做着实验。
‘善’,就是要与自身和谐。”他用苍白尖细的手指碰了碰手中杯子的细柄,说,“不和谐,就是被迫与他人维持和谐。人自身的生活才是重要的。至于周围人的生活,假如有人想做道学先生或清教徒,他尽可抒发自己的道德观念,但不管别人的事。除此之外,个人主义其实抱有更崇高的目标。现代道德就体现在接受自己时代的标准。而我认为,对任何一个有教养的人而言,接受自己时代的标准就是一种最严重的不道德。
崇拜感官享受常常遭人诟病,而且很有道理的样子。人天生害怕比自身强大的激情和感觉,他们意识到自己与低级生物有同样的欲望和感受。但道林·格雷觉得,感官真正的本质从未被人理解,它们之所以一直保持在原始和兽性的状态,纯粹是因为世人在用禁欲迫其屈服,或以痛苦予以扼杀,而不是尽力让它变成新精神的要素——对美有更精细的本能感受,才是这新精神的根本。当道林回顾整个人类发展史,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萦绕不去。人们竟舍弃了那么多!出于如此微不足道的目的!疯狂任性的拒绝,各式各样的自我折磨和自我否定,始于恐惧,却终于堕落,比人们因为无知而竭力摆脱的想象中的堕落还要可怕的堕落。大自然运用绝妙的讽刺手段,逐出修道士,使他以沙漠中的野兽为食;赐予隐居者,让他以荒野中的野兽为伴。
珍视生活的一个个瞬间,而生活本身就如同一个瞬间。
人在演戏时最自如。
节制是灾难性的,足量就像便餐那样糟糕,过度才是一席盛宴佳肴。
靠感官拯救灵魂,靠灵魂拯救感官。
浪漫靠重复而生,重复把情欲转化成艺术。而且,每一次爱都如同初恋。对象的不同不会改变情欲的始终如一,而只会强化它。我们一生最多只能有一次伟大的经历,生活的秘诀就在于尽可能多地重现这次伟大的经历。
凡是我们绝对确信的东西,都绝不会是真实的。这就是信仰的致命之处,也是浪漫的教训。
对于这些话我没有找到理由来同意,但不可否认里面的确有某种原始的迷人性。有些人把王尔德的很多话称之为抖机灵,黑鸡汤,我看他们知乎上久了看什么都像抖机灵。
但唯一的一句话我是绝对同意的,那就是:
世人所谓的不道德之书,其实展现了世界本身就有的耻辱,如此而已。
小说在出版后曾受到英国报界的抨击:“这本书是法国颓废派文学这个麻风怪物的产物,是一本有毒的书,充满了道德与精神沦丧的臭气。”
伦敦法庭对王尔德“committing acts of gross indecency with other male persons”进行审判时,甚至也把该书作为其有罪的证据之一。
这真是小说照进了现实,魔幻现实,绝佳的讽刺案例。
To be continu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