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两天出门吃中饭,想吃白菜豆腐素包了,可是出门有点晚,不太确定人家包子有没有卖完。
这时我路过一个挺大的酒店门口,估摸着是酒店的生意不太好,有员工在酒店门口拿着大厨做的饭菜摆摊。
我凑近了去看卖的什么菜品,发现基本上都是辣椒炒的菜:
老厨白菜,有辣椒。
杭椒牛柳,不用说了,有辣椒。
西芹炒豆干,嗯,不太确定,问一下吧。
我问西芹炒豆干放辣椒了吗?
店员说,放了一点,不是很辣。
我仔细看了一下,果然看到了一两根红辣椒丝被压在了豆干下面,遂决定离开。
店员估计是没卖出几份,看到我这么个顾客好不容易到跟前,不想放过。
让我买一份买一份吧,并反复强调,不辣不辣。
她旁边的男店员也在帮腔,不要紧,哥,就放了一点,保证你吃不出来。
他们劝买的过于勤快,搞得我不好意思拒绝,我支支吾吾说了声,再说吧。
落荒似的逃离了那个摊位。
当天中午买到了我常吃的小白菜豆腐素包,绝对没辣椒,吃着还清口,美滋滋。
我庆幸自己坚守住了自己的底线,没有因为不好意思就妥协,不然买回有辣椒的菜,我吃着不顺口就可能会倒掉,最后啃着干巴巴的馒头当午餐。
2.
我庆幸自己的拒绝,但是不满意自己的拒绝方式。
思考了一下,我觉得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我可以这么说:
我还没有想好要不要买,等我去前面看看,如果小白菜素包卖完了,我再回来看看。
这样回答,我觉得既轻松自如地应对了我不想做的事,同时也客观地陈述了自己的实际情况。
总比我不懂得如何拒绝,落荒而逃要强一些。
3.
我决定要在生活中实践一下自己的想法,果然,生活中总不缺这种练手的机会。
隔了两天去理发,因为之前充卡的那家店人太多,要排队,我换了一家之前没去过的店。
我不说你们也可能猜到了,看到我是新顾客,理发师向我推荐充值,说充值有优惠,还根据我的发质向我推荐护发产品。
我能理解推荐充值、推荐产品是他的需求,可是我的需求也仅仅是理个发。况且就算我要换理发店,也要看看这次的理发情况和服务情况再做决定。
我想起了前几天酒店门口两个店员的身影,理发师和店员的形态和话语几乎重叠了起来。
于是我回答:
我还没考虑好要不要充值,等我想好了会过来充值的。
然后理发师给我的回应是进一步的推荐,还给我玩了点心理学里的稀缺效应,说是过两天充值优惠就没有了。
然后,我还是回答:
我还没考虑好要不要充值,等我想好了会过来充值的。
我记得这样的对话反复了三次,每次他的推荐话术不一样,但是目的都一样:让我充值。
我每次说的话内容一样,目的也一样:我确实没想好。
这就是事实,我坚守住了自己认为的事实。
我们反复拉锯了三次,店员按照他们的流程帮我剪完了发,我们礼貌告别。
出了理发店的门,我用手机照了照自己的发型,精神小伙,神清气爽!
我用自己前两天的经验解决了生活里一场不好意思拒绝的场景,我觉得神清气爽,因为我的活学活用!
4.
这两件事在生活里很常见,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强我们所难的事情。
这个时候往往碍于面子,受制于对方的步步紧逼, 而忽略了自己的真实需求,从而稀里糊涂买了自己犹豫不决的产品和服务。
这些稀里糊涂的行为,看似是不懂得拒绝,实质上是不知晓自己的真实需求,或者不敢直面自己的真实需求造成的。
不论做为一个消费者还是一个使用者,都要有自己的主观判断,有自己的直觉感受。
这个东西我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我不想买就是不想买,反应到语言上那就是客观陈述,实事求是。
5.
当有人向你推荐产品,你问下自己的直觉,判断下得失,答案是不想买。
OK,你可以直接回答:
我还没想好,想好了我再来你这买。
再问,再推,还是这句话:
我还没想好,想好了我再来你这买。
大大方方,陈述事实和想法。
一句“我还没想好”并不丢人,就算是直白的三个字“我不买”也无妨。
这一刻的你是身心合一的,眼神坚定,语气坚定。
相信直觉,回归理性判断,莫被人牵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