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写我心”, 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短语,但是真正明白并且践行这个短语,却耗费了人生很长的一段时光。
最开始写作文是一件单纯且快乐的事情,语文课上刚学了《在山的那边》,写下了初中的第一篇文章。写作文的自己,就像站在山这边的小孩,对未知世界充满着无尽的好奇,一直看着山的那边,想知道山的背面有什么,海的尽头有什么。那篇文章,老师给了98分。盼望着第二次老师布置写作文的任务,这一次我写了骑自行车回家,通过精确计算回家的时间,使时间一次又一次缩短。到现在都能清晰回忆起老师发作业的语气,很无所谓的点评“不知道写的什么,看不懂”,却暗含着严厉的批评。其实只是想到什么写什么,突然想到了骑车,随笔就写骑车回家。这样波动的写作水平,也是日后与写作有关的人生缩影。
初中的后期,从记叙文转向了议论文,始终写不出文采飞扬的议论文,只会写记叙文。真情实感涌上心头的时候,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肺腑之言。写爸爸生了很严重的病,作为小孩子去医院看望爸爸,敏锐地感觉到气氛凝重的恐慌。学校组织去看电影《张思德》,记录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感动。看了与北极熊相关的纪录片,构思了北极熊母亲艰难寻找儿子的故事。写下这些文章的时候,内心是快乐的,没有什么思考,故事就自然地流淌而出。
后来再也不写记叙文了,中考和高考都是要求写议论文,夹叙夹议。每个月要看《作文素材》,才可以在叙述的时候有丰富的案例。首先用排比列举出很多相似的例子,之后或是歌颂,或是贬低,最后生发自己的某些思考。可是一下子找不到要写文章那种激动的心情了。都是千篇一律,不一样的题目,内核相似的例子,夸张的赞扬。语言太干瘪,分数就永远维持在恒定,从来不会有惊喜的接近满分。
为了提高作文分数,妈妈给我报了一个校外的作文补习班。老师每次上课都会讲解《作文与考试》上的技巧,然后给我们布置一篇作文,要求使用这些技巧。借用了《读者》上一篇文章的题目《晨风中老去的少年》写李白,洋洋洒洒几百字,最后却无法结尾。写过太多空洞的议论文,再写文章,也只是在思考技巧怎么用,没有喷薄的感情,每一个字像爬虫一样慢吞吞爬出来。后来的作文,就只是被格子锁住的汉字而已。
很多年不再写任何东西,没有兴趣。再一次提笔是大四准备考研,看了meiya的一本书,作者说“如果想要写作,就从写日记开始练习,练习两年,也许就会写作了。”准备考研情绪有波动起伏,会有想要表达的一些想法。写作就是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晚上坐在寝室,看着楼道对面深夜十一点还在搬运垃圾的师傅,突然想写些什么,选了一个本子,写下了2015年的第一篇日记。之后每天都会写,心里想的什么,日记里就会反应出来。即使是流水账,也记录下了每天的一瞬灵感。写日记后来成为了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手写我心”,本来以为很难坚持的事情,反倒成了最容易完成的。
也算是渐渐找回了当初写文章的感觉,澎湃的感情,随着年岁渐长不再拥有。但是用文字表达自己的那份热爱,却逐渐复苏。不论嘈杂的环境,在叫嚣着“如何写出爆文的技巧”,却再也不会迷失在技巧中。因为曾经走了那么远的弯路,一度丧失了对文字的热爱,也是因为深深明白如果失去了最开始想要表达的质朴情感,钻研的技巧永远无法支撑起一篇真正有价值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