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巴尔塔萨午后奇遇》
木匠巴尔塔萨最近有点不务正业,他花了两个星期扎好了一个鸟笼,左邻右舍争相前来观赏,都说这是世上最漂亮的鸟笼。他说要向买主要价三十比索,能给二十比索也行;妻子说这么好的鸟笼能卖五十比索,你应该要六十比索,因为买主是镇上的富翁蒙铁尔。然而蒙铁尔虽然是富翁,对内对外对自己都很吝啬;问题的关键更在于,扎鸟笼子是巴尔塔萨和蒙铁尔的儿子佩佩的私下协议,蒙铁尔夫妇并不知情。当巴尔塔萨拿着鸟笼去蒙铁尔家交易时,蒙铁尔拒绝,佩佩倒地哀嚎,最后巴尔塔萨将鸟笼送给了佩佩,没有要钱。这对蒙铁尔来说是一种冒犯,得了便宜还怒吼;对巴尔塔萨来说是一种满足,因为他践行了协议,哪怕对方没有按照协议给钱(也许巴尔塔萨和佩佩的口头协议里就没有提钱的事),但也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的。
这是故事的基本轮廓,读完以后大家都能想到了,这是说的契约精神,再深入一点来解读的话,就是写的小人物的尊严。如果仅仅就这个轮廓来写,也可以将故事表述完整,意思也能表达清楚,但文本就难称是小说精品。正是因为马尔克斯是将这个当作小说来写的,而且带着精品意识写,他就在中间安排了一个希拉尔多大夫来买鸟笼的情节,又加了一个巴尔塔萨在台球厅狂欢的结尾。如果将这个中间环节和结尾砍掉,那这篇小说就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一是主题类同说教,不够动人,二是故事情节简陋,缺乏铺垫,三是人物形象单薄,不够饱满。
类同说教很好理解,读完后给人的印象就是巴尔塔萨乃是一个守信的好人,但又怎样呢?号召大家向他学习么?这样理解当然也可以,很多内容鸡汤、形体坚硬的说教类文章就是这么干的,至于读者的感觉和意愿,那不是作者考虑的事。
如果少了希拉尔多大夫来买鸟笼的情节,整个故事就缺乏曲折性,曲折性多源于成功的铺垫。从小说一开篇,马尔克斯就在做铺垫的工作:邻居们对鸟笼的赞美,妻子将鸟笼卖出高价的期望,这些都是铺垫。这些铺垫很重要,但是不着地,都是“虚垫”,需要有“实垫”,铺垫才能圆满。于是希拉尔多大夫这个“实垫”来了,他不仅赞美鸟笼,而且热切希望将鸟笼买走,因为他答应老伴儿今天下午给带回去一个鸟笼,好鸟笼。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希拉尔多大夫还是被巴尔塔萨以鸟笼已经卖出去了为由拒绝了。从技巧上来说,这是整篇小说最精彩的环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将铺垫做实了,没有这个不相干的人来买鸟笼,而且进行了一番言语较量,即使作者再花1000字来描写鸟笼如何如何漂亮,都是虚的;启下是预埋了一个反差——本可高价卖出,而且希拉尔多大夫还为巴尔塔萨找到了很多合理的借口,足可推翻巴尔塔萨和佩佩之间的协议,但是巴尔塔萨为了践约,最后却将鸟笼免费送给了佩佩,前后的反差就更显巴尔塔萨践约的坚决,甚至还有了一点“悲壮”的意味。
故事到此,巴尔塔萨的人物形象还是停留在“守信的好人”上。马尔克斯觉得还不够,加了一个巴尔塔萨在台球厅喝酒狂欢的结尾。巴尔塔萨对大家谎称蒙铁尔付给了他六十比索,于是请大家听唱片,还第一次喝酒,骂那些有钱人,最后醉卧街头,欠了台球厅的帐,但仍然做着一些不切实际的美梦。这个结尾将巴尔塔萨这个单薄的纸片人物铸造成了血肉丰满的立体人物。
首先,巴尔塔萨为什么对大家撒谎,说蒙铁尔付给了他钱?这是因为他和大家约好了,拿了钱就去台球厅聚会。巴尔塔萨是要面子的,而面子和尊严本就界限模糊,不分轩轾,可以统谓之“体面”。巴尔塔萨要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体面,哪怕这个体面是短暂的。其次,巴尔塔萨为什么喝醉了骂有钱人?因为他看透了有钱人的为富不仁,但是免费送鸟笼给有钱人的儿子不是他自己的选择么?这也正是巴尔塔萨内心矛盾的焦点所在——穷人要维护体面是要付出自己难以承担的代价的。最后,巴尔塔萨为什么会像阿Q念叨吴妈一样地做着虚幻的美梦,如果非要给个解释,只能说这是人性中天生的缺陷——容易在痛苦时,通过自我麻醉寻找安慰。这个结尾,使我们看到的巴尔塔萨作为一个人,更为真实,仿佛就在你我身边。
不知道以上解读是否和马尔克斯的写作思路相吻合,也不知道马尔克斯在写前会不会明晰自己要塑造一个怎样的人物,然后再列个单子,写明要运用到哪些技巧。解读与作者思路是否吻合,只要大方向不偏离应该就没问题吧;作者是否明晰自己要塑造的人物形象,这个应该没有问题的,在作者心中至少有一颗人物种子,最终长出来的人物也不会有太大出入;会不会列个技巧单子呢?这个我倒更相信,好的技巧组合不是事先的安排,而是出于写作过程中的“高手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