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中国散文年度排行榜榜首是李存葆的散文《霍山探泉》,这是一个不轻松的话题,水是世间万物的生命之源,而缺水则是人类必须要面对的严峻话题。楼兰消失,罗布泊干涸,沙尘暴的肆虐,三西女人一生只能洗三次澡,叙以冲突是因为水,尼罗河流域各国为水的分配屡以干戈相向,就是霍泉也面临着泉脉被人为截断的隐忧,等等。尤其是老牛为犊子拦水车的那一幕让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霍山探泉”只是个引子,谈水才是正题,由此观之,它已经超出了一般案头文学的功能,它是公民责任感的体现,它是作家良心的呼唤。虎头《永远的白玫瑰》写的是德国平民英雄舒和兄妹因反抗法西斯英勇就义的事迹,是有关自由和反独裁的话题,作品对舒和兄妹及其父母以及告密者、审判者、行刑者以至德国民众普遍心理的剖析入木三分,它的意义超出了德国民众和德国历史的范畴。树儿《娘,我的疯子娘》,不记得是几年前在网上读到的,当时就读得眼泪婆娑,如今重读,仍然止不住热泪盈眶,至情美文总是戳人心窝子的,割猪草,挨打,把欺负儿子的同学丢进水塘,给儿子送饭,摘野桃,几乎都是白描,不需要抒情,而情蕴于中。疯子娘的母性,父亲的隐忍,奶奶的刀子嘴豆腐心,我对娘从最初的疏远嫌弃到后来的接受以及忏悔,都在这质朴无华的文字中刻画得淋漓尽致。一举成名天下知,天下知而隐其名。那个树儿如今应该有四十来岁了吧,近来可好?
阎纲《三十八朵荷花》可作《我吻女儿的前额》姊妹篇读,重点写了父女之情、夫妻之情,书信,纸条,对话记录,以及女儿的即兴感言,这些边边角角的材料,点点滴滴都是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亲情爱情千千结。格致通过《减法》给我们叙述了她艰难的求学之路,给我们呈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减法规则”,二十七个同学,先减去的两个是因为智障,他俩止步在小学三年级的门槛前;接着四个被拦在盗窃罪名之前,因为偷了老师的五块钱,在老师的水杯里撒尿,就被剥夺上四年级的权利,而且当着全校师生的面把那杯尿给分喝了;第三次被减去的发育过早的女生,因为红色液体侧漏使她受同学们的歧视,她没能读完六年级,而且她后来命运也由此改变,她嫁了好几回,跑了好几回。接下来或因考不上初中和高中,或因火车事故,或因给女生写情书被揭发而被开除,或因成绩跟不上,或因铁道上遇上裸体男人被吓跑的,最后就剩下作者一人,直到放弃高中进了师范。文中智障学生写字,四同学吃冰棍和喝尿,红色液体侧漏,裸男拦道,严打公审大会都让人难忘和难受,有关稻子抽穗和扬花以及玉米灌浆的细节描写含蓄而耐人寻味,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看到马风《沉入历史的湖》这个题目我先是在“湖”的本义和象征义之间纠结,待看到太平湖的时候我脑子蹦出老舍两个字,历史的伤口又被撕开了,这里有时代的也有人伦的。老舍的一生在这里闪回,老舍最后的十六个小时在这里过滤,这里有兴奋,但更多的是反思,太平湖是个历史纪念碑,尽管太平湖从此消失了,但它仍然写着我们这个民族的耻辱,太平湖是个历史纪念碑,谁也抹不去。
祝勇《旧宫殿》是长篇散文,这里读到的是十六到二十四节,写朱棣的迁都和营造新的宫殿,写劳民伤财,写穷奢极欲,写一宫建成万骨枯,写大匠蒯祥的胸有成竹和苦心经营,写皇权的血腥和百姓对皇权的膜拜,写朱由检困居皇城时的无奈和绝望。有关广场效应的剖析一针见血,“权力不是皇帝一个人的独角戏”,
“广场为乌合之众的出现提供了场所,这些不明权力真相,或者明白真相却一意孤行的妄想狂,是权力运作的重要基础。”其中的深意值得细细品味。赵柏田《向西,向西》的副题是《从天水到敦煌,或事物的秩序》,一篇散文,两个标题,三个概念,一次行程,两本书,这里有空间的转换,有时间的推移,还有空间和时间上的穿越,阅读和见闻的衔接,天水的伏羲情结,兰州街头打架的醉鬼,武威城外凉州的明月以及霍去病和天马的传说,张掖路边的汉长城遗址,嘉峪关城广场上的风筝,敦煌城里成群结队上学的孩子,一会儿是唐代,一会儿是汉代,一会儿宋代,历史上曾经的现实就像一层层泥土淤积湮埋后又被挖掘出来,吹上一口仙气,那泥土中的历史人物仿佛即刻有了生命,而作者一路所见又将沉入历史的长河,无声无息。贾平凹散文《贾三》为一个卖包子的小人物作传,六百来字,三段,人物有点写意,更多的是疑似调侃的借题发挥,读后感觉也品尝了一种小吃,不饱,但舒坦。
朱增泉《新闻部长萨哈夫》算得上奇文,作者思维敏锐,分析中肯到位,对材料和语言的驱策力不辱没其军衔。文章思路清晰,褒贬确当,至于萨哈夫算什么人,现在也未必能盖棺。留待时间和历史吧。真不敢相信这位三〇后将军作家的原始文凭是小学文化,同时又以优异成绩获得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凭,并因此获得省自学成才标兵。王开岭《大地伦理》(六章)。第一章“天使之举”把一位某晚报看作奇闻红杉守护少女和挑战极限的英雄放到一起对比,把表达爱意和怜惜的绿色和平行动和炫示挑战和征服的壮举一起对比,这里有民族的自省。当读到第二章“树,树,树……”时,我不知该怎么说,为保护国王花园,“一小撮不法分子”竟和市政当局作对,而且最终完胜,历史最终将他们“追认”为英雄,而北京旧城……,难道北京市民竟不如斯德哥尔摩市民?非也,是势使然,这不仅仅是民族性问题。现在人们都意识到并明确肯定梁思成是对的,但谁是错的,只能心知肚明了,如此而已。这是一组杂文,读“笼和望鸟镜”,“生命和平”,“鹿的穷途”等章亦有同感,这大概就是我们所说的作家的良心吧?不知作者对目前网络上的语言暴力现象有何高见。
余秋雨《借我一生》写余家父子在文革最初时的遭遇,对于一部分人来说,那是个最遭的年代;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那也许是个最好的年代。沉渣泛起,各色人等纷纷登场,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今日你亮相,明天他遭殃。最不能接受的是那些为了自保而揭发亲友的可伶虫,这是作者最痛恨的,这里可能有所指,《文化苦旅》一炮打响后,余一直处在是非漩涡之中,红得发紫,也挨了很多热炮冷枪,比如就有人骂余是文革余孽,有人揭发余是石一歌的骨干成员,《借我一生》有自我辩护的成分,但整体语调还是冷静的。朝阳的散文《一桩命案》疑似推理小说,通过推理,作者把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怀疑对象从二奶、烟民到民工,社会人际关系从邻居到乡村老家,讨论话题从警察职责到作家的想象力。最后命案告破,凶手是被害人堂孙,借钱被拒起杀心,借宿作案坏人伦。“怀疑的多米诺骨牌轰然倒塌”,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农民的质朴,农民工在城市漂泊的无奈,以及自己来自农村同情农民又害怕和他们扯上关系的纠结这语境背后藏着的是不是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一种担忧。
大标题《船头》是一个视角,它的视野几乎是立体的,它又是一个聚焦,它凝聚了上下几千年。小标题很简单,加上序幕,总共十四幕,其中有四个标题是它,它就是黄河,其中有六个标题是他或他们,他们六个人,都是船工,他是他们中的一个。剩下四个标题是我,我是观察者,思考者,语言的组织者,注意这里是用“幕”来表示章节,让读者最初想到的是戏剧,本文的叙述方式和这有关,因为生活本身就是戏剧,人们每天都在扮演自己的角色。在这里,作者用了一种全新的角度,全新的叙述方式,试以序幕二《它》为例,在作者看来,每一条河都有它自己的声音、语言、鼻息和呵气,太阳照耀下的蜜蜂像神龛里的小金像,蝴蝶通过翅翼与叶脉的轻颤接受濡湿地面下传来微弱的电,七星虫把夜空的七星带到了地上,鸟被河风刮得偏离了方向而在一条河流失去了精巧的舵。这么新鲜的语言简直就是刚刚从地里采摘下来的,上面还有露珠。在此,不得不感谢作者张锐锋。
李汉荣的散文《南山》让我想到陶渊明的南山,它一开始就吸引着我,“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辗转这么多年,从一本书走进另一本书,我像书签一样浏览了许多语言”,“城市只是一个投递信件的邮箱”,读到这里,作者要说什么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的根在农村,离开了农村,你就像失去了灵魂的行尸走肉。然而再看下去就感觉有点絮叨,十七页啊!终于看完了,然而我还不如看完第一节“又见南山”就打住呢?詹克明的《文明的圣火》第一思路是由奥运圣火联想到动物的丛林法则,自然联想到人类根本就不守法则,对异类赶尽杀绝,对同类也不惜使用各种卑鄙手段,欲把对手置之死地而后快。另一个思路是对奥运比赛规则及其“神圣休战”原则的思考。孙荪《享受体育——观看奥运札记》是看奥运比赛的感悟,是读后感,长长短短,行文灵活自由,其中也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妙语妙悟。
熊育群的《迁徙的跫音》以土楼为视角,以行走所见所闻为材料,写客家人的迁徙和中原古风的传承,眼前土楼的败落似乎隐含着作者的一种担忧。以前好像读过他写洞庭湖的长篇散文,感觉离开了湖湘,作者的灵气就差远了。季栋梁的《过年》初读感觉有黄土高坡的味道,那柳姨就像一尊雕塑,一块望儿石。由此想起自己在外漂着的时候母亲也是这样张望的。作者对柳姨的描写很见功力。走路颤颤巍巍像个娃娃,手粗糙得像榆树疙瘩,两道泪痕像地里的两行犁垄,背影像一只蜗牛。结尾写老两口的背影仿佛移动着的两个墨点,写返城路上打通电话知柳姨的儿子刚回过家,止不住泪流满面。春儿《臭臭,我想你》,又是一篇催泪文,和《娘,我的疯子娘》可比照着读,臭臭还是个孩子,才一岁多就得了眼癌,他的人生定格在两岁半多几十天,而且疼痛一直陪伴着他,同时陪伴他的还有作者的母爱。情之所至,再朴素的语言都是璀璨的。但愿臭臭下辈子不再受病魔的蹂躏。
愚以为,谋篇布局以《霍山探泉》《减法》为最,驾驭材料以《新闻部长萨哈夫》为最,厚重以《船头》为最,隽永以《贾三》《过年》为最,动情以《娘,我的疯子娘》为最。
(2021.8.7.~14.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