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运算能力对培养学生具备规范化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严谨的求知态度有极大作用。首先,明确运算的的对象和意义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是数学计算的基本运算,学生需要通过教学和训练,掌握这些技能。其次,学生需要培养正确的计算方法和技巧,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他们还需要能够迅速地进行计算,不仅可以提高计算的效率,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此外,数学计算能力还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通过数值计算和运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应该掌握的数学计算技能和知识点是他们数学学习的基础,也为他们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应该在以下三个阶段学会各方面的内容。
第一节阶段为1-2年级。当前阶段学生年龄整体偏小处于适应期,学习内容均为基础入门知识,包括万以内的数字,简单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具备符号意识以及运算能力。同时,学生需要具备图形意识以及量感,认识常见的长度单位,如厘米、米;学会辨认基础的立体图形以及平面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以及圆形。另外,这个阶段还应尝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第二阶段为3-4年级。学生还应该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了解自然数的概念,小数、分数的概念以及形成过程。在经历2年入门教学内容积累的情况下,掌握相对复杂的整数四则运算。通过学习线与角、方向与位置形成空间观念。通过学习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平行、垂直与旋转,进而引申到角度的知识,由浅入深的学习。并且基于这些知识点学习如何使用直尺和量角器。另外,掌握简单的数学统计知识。通过基础的数据整理实践内容,培养数据意识的雏形,掌握数据呈现以及数据整理的方法。
第三阶段为5-6年级。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数感和量感。首先,需要掌握图形的面积、体积计算公式。从多边形的面积展开,逐步扩展到组合图形的面积。再到长方形的表面积、体积、容积的计算。最后到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知识掌握。其次,掌握数据图形表示方法。将整理的数据,进行分类,并用理解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及使用场景。在学习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掌握百分数的概念。最后,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通过案例以及数形结合的形式,理解正比例,以及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计算是一项需要大量练习的技能。因此,为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与准确性,可以加强计算训练练习,强化计算训练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方法。如让学生计算20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题,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和纠正自己的错误,从而提高计算的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