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而亲仁
亲仁就是亲近“仁人”。什么是“仁人”呢?仁人就是能够践行“仁”道的人。什么是“仁”呢?这可麻烦了,孔子没有给出定义,后世儒者以孔子为榜样,也不给定义。几千年的中国哲学传统就是不谈“是什么(What)”,只谈“怎么做(How)”。只有践行了How的人才能证悟到What的境界。证悟到同一境界的人,见了面就能相互认出来,不需多言,相视一笑,鉴定完毕,这叫做“以心印心”。
初学者的我们如何入手呢?还好,孔子给了我们很多How的例子,来描述怎么样做才能算是仁人。
以下是《论语》中的几段对话,摘录下来以供参考。
1,(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3、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4、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5,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6,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7,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8,(原宪问仁)“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9,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由上可见,“仁”的内涵是广大精深的,怪不得孔老师不给定义,人类的语言太苍白,实在是说不清楚啊。
联系到《弟子规》,我们可以作一个浅浅的概括,践行“孝悌谨信爱众”的,就是仁人。
学习有两种,一种是知识学习,你可以一个人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探索;另一种是社会学习,这是关乎自我认知与自我成长的,必须从与人互动的实践中学习。“亲仁”属于后一种学习,这跟我们前面所说的圣人崇拜一脉相承的。仁人是仁的载体,圣人是“仁人”的极致。
问题来了,如何认出来谁是“仁人”呢?如果认不出来,如何亲近法?仁人身上又不会贴个标签,真贴了标签的,基本上都是灰太狼假扮的。而且我们中国人还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同样的逻辑,“大仁不仁”,这样看来,发现仁人真是太难了。特别是对单纯的孩子们来说,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孩子的思路跟我们不一样,他们只有一条法则:凡亲近的,都是仁人。
父母和老师,天然就是孩子心目中的仁人,孩子总是不加分别地相信父母和老师的话,不自觉地模仿父母和老师的行为。
作为老师和家长,孩子的成长与我们直接相关,这个担子好重啊!我们被命运放在了"仁人"的位置上,无可逃避,除非你不做老师,除非你不要孩子。如果你已经为人父母为人师了,我猜想你已经行走在“仁”的道路上了,不管是因为孩子,还是为你自己,你的生命已经悄然起了变化。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孩子是天使,因为他们带着我们一起成长。
做“仁人”说难也不难,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行仁道不需有多大学问,做一个有爱心的老实人就可以了。有爱心是指与人为善,待人宽容。老实人是指我们要求孩子的,自己先做到。
倘若孩子心目中的“仁人”,某一天忽然有了不仁的言行,在孩子心里激起的震惊和困惑将是很大的,严重时甚至带来创伤。
为了孩子,让我们一起做“仁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