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东西永远没有观念的东西吸引人,但知识的东西却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印证和应用。世人都爱宣扬真善美,我也是其中之一,但这种无形的东西是无法真正定义的。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其实是做一个间接的读书笔记,但这却是不容易。因为这的确不是关于观念的东西,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我还是引入了一些观念的探讨。
大家回想一下自己第一次听到“逻辑”这个词实在什么时候?又是在什么时候才开始了解到这个词真正含义?
我第一次听到“逻辑”一词是在Jolin的“说爱你”这首歌里:“那天起,却颠覆了自己逻辑。”当时通过对歌词上下文语境的理解,把逻辑模糊理解为:习惯性思考(因为懒,我也没有去查字典)。本人比较虚荣,喜欢搞些不是很懂又很新鲜的词,所以这个词就被我给记住了。当时自己还给这个词归类为抽象词语,所以也没能用上。
白驹过隙......当我再次正式听到这个词的时候我已经上大一了,那是刚刚军训完,我鼓足勇气给我暗恋的教官打电话的时候,对方除了不知道我是谁外,还非常果断负责地指出我是一个逻辑混乱的girl。这时候,虽然已经经历了高中的洗礼,我还是把这个词模糊的理解为有条理,(因为懒,这次我还是没有百度)。而且我还恍然发现了这就是我数学极差的一个原因。此时我并不对逻辑感兴趣,因为毕竟高中已经毕业,我逻辑再厉害我的数学成绩依然不会变。 而且我自己觉得逻辑差也没影响我正常生活,因为除了教官和我自己说过我逻辑差外,没有第三个人再对我说过这个词。
开始对这个词有兴趣的时候,是想要开始重修高中数学的时候(依然因为懒,到现在都没完成)。到后来觉得这东西不仅仅应该感兴趣而且十分必要的时候是在我自考本科快结束的时候,因为马原,我发现了逻辑对于学习和记忆重要性(抛开马原里发散类型知识点)。再后来意识到自己很多时候都不能与别人有效交流。我总是擅长表达观念和感觉的东西。但让我去论证一个道理,我认为这的确比登天还难啊。我记得又一次我给一个小朋友讲《狼来了》的故事。这个故事很简单,情节似乎就印在我的脑子里,当我把它用语言进行描述的时候,我发现我只能描述一些场景,无法根据事情发展或者时间的顺序把这个故事完整的讲出来,最后小朋友都尴尬的笑了。我当然就恍然大明白了:首先在叙事上我就败下阵来。这可能源于从小与父母、朋友交流的并不很多,而且目的性总是不强。总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从来没有真正的想过自己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或者想要别人接受到自己传达的信息。所以,在此,我认为从小培养孩子的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件事。最近一季的《爸爸去哪》让我非常感叹嗯哼强大的表达能力和逻辑能力。现在八零后的家长都是比较民主的,没有老一辈那一套在家“从父”的思想。一个好的表达环境当然建立在一个话语自由的基础之上。试想,你连说都不敢,就不要在妄想说对。因为连说错的机会都没有。我小时候,比较畏惧我的父亲,所以有很多想法,我也未曾向他表达过。到后来我已经放弃了自己的说出诉求的权利。我想浅薄的总结一下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表达的环境,当然这都是我的主观意见,没有什么实验数据,有的只是一个过来者的不幸经历以及观察到的一些与我一样的经历的同伴的经历(虽然我没有孩子,但我曾经也是个孩子)。仅供参考:
1、 给予孩子话语自由权,可以引导,但是不可以威逼利诱。
2、 给孩子一个合理的身份,让他有权决定与他相关的事情。向他解释事情后,征求他的意见。
3、 即使家里有客人也要对孩子保持充分的尊重(我觉得我那个年代,很少有父母能做到这一点),是尊重不是溺爱。
4、 当小朋友要说话表达时候,千万不要做他的“拐杖”,千万不要有“知女莫若父,知儿莫若母”这种心理骄傲。因为完整的表达是逻辑的基本要求。
5、 千万不要用故意咬字不清的贱贱嘴跟小孩子说话,小孩的接受能力比你想象要强大的多。(不是关键,但也挺重要)
采用上面五条意见也许不只能给孩子一个平等环境。也许还能帮助你们平稳度过孩子的叛逆期。下面介绍下有关逻辑学的一些小知识,只做简单介绍,因为我也刚刚只读了一本简单的入门书籍。
逻辑学也可以叫做人类理性,因为逻辑学的基本原理与人类理性基本一致。
逻辑的关注点(推理过程的目的):实例证明。在学习逻辑学之前首先了解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同一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和矛盾律。我想矛盾律大家听很多了。我们先来看看其他三个基本原理:
同一律: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张国荣的一句歌:“我就是我,使眼色不一样的烟火”书中给的定义是:一个事物只能是其本身,不能是其他事物;
排中律:对它的理解是:最起码在逻辑这个领域,不包括在量子世界。对任何事物的判断就是非黑即白的判断。书中的定义是:对任何一个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的判断只能是明确的“是”和“非”。不存在中间状态;
充足理由律: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这让我联想起传统物理学的一些假想:宇宙是一台精密的仪器,他设定包括人在内的任何生物和非生物何时出现,何时灭亡,中间如何演变。都是在宇宙形成之前设定好的。就像一幕舞台剧要按照剧本演出一样。所以事物存在的理由就是宇宙的规律,只是我们人类过于微观无法窥见宏观里的规则--“剧本”;
矛盾律:在同一时刻某个事物的同一方面既是这样又是那样。比如:你不可能同时既在美国又中国(可能在多维世界不一样,但无论如何我们也无法想象)。
记住逻辑的四个基本原理很重要,因为逻辑和推理就是建立在这四棵桩基之上。除了这四个基本原理,你还得必须了解他们的特点:不证自明和无法被证明。这就相当于这个个逻辑王国里的法律规定,既然你生活其中就一定要遵守。除非你移民到非逻辑的国度里,但那里指不定有什么更加古怪的规定。
刚才有说到逻辑的关注点(推理的目的)就是实例证明。这当然离不开论证。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推理和论证的过程。
进行推理的前提是定义术语,定义术语的目的就是听话的人知道你所的是“这个”而不是“那个”。目的是避免语意不清和模棱两可。 定义术语的步骤是先分类,在描述特性。在这过程你必须要捋清自己的思路,如果思路不清晰或者对事物了解不够是无法定义出正确的术语。 推理论证要用陈述的方式把前提和结论表达出来。注意前提必须是真实的(符合客观事实)和有效的,同时也要保证论证的结构是有效的,结论才能是正确的。 论证过程中需要分清事实命题和价值命题:事实命题反应客观事物 ,价值命题反应反应提出命题人的观点。评判价值命题的稳定性标准:是与它建立起它的客观事物的关联程度。价值命题所依附的客观事物越是广阔坚固,就越是可靠。
以上时逻辑国度里的一隅。下面我们看一下那像雾像雨又像风的非逻辑王国里的景色:非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
1、偷换概念:故意使用多义词和多义字来混淆视听(于己:谨慎使用多义词和多义字)
2、 窃取论题:谬误的重要标志待带证明的观点当作不证自明的前提。
3、误用传统:如果它与当下的条件相符合的话,传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可以被视为一套日积月累的先例总和。习惯会对我们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不分析实际上时候值得遵循习惯做事,我们就成了习惯的奴隶。传统的生命力完全取决于他本身的价值。所以别再说:存在即真理,因为那有可能是过去的真理。
4、民主谬误:人云亦云的“正确结论”。(大家都说却不一定是真实的)
5、对人不对事:辩论的目的成了仅仅是为了获取胜利。
6、压制理性:不要乘人之危。要在别人能够自由思考,可以独立判断的前提。
7、滥用专家意见:权威不一定是真实的,类似于民主谬误。
8、 质的量化:很多时候,质是无法被量化的。
9、止于分析:分析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知道事物组成的构造。而是要弄清楚这些组成部分是怎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最终组成一个整体。(整体大于总和)。在把事物拆分之后,还能正确的把它组装起来才是真正的分析事物。
10、 以笑饰非:不能对某个论证做出合理反映的时候,我们就会假装这个问题不值得严肃对待。仅仅是一个一笑而过的问题。
12、以泪掩过:同上,不做解释
13、无力反驳不算证明:我不能证明你说的不对,那也不代表你是对的。
14、两难陷阱:当实际问题有很多选项时,我试图说服你只有两种。这里就是进退两难的假象。
15、以先后论因果:一件事恰巧出现在另件事之前,并不足以断定他们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公鸡打鸣和太阳升起)
16、情感误导:当我们选择性忽略掉一些与我们的信仰相抵触的重要信息时,就犯下情感误导。
17、 避免结论:论证的目的就是发掘真相,得到结论。
了解了以上这些形式,谁在跟你胡搅蛮缠,你就不会只用一个强词夺理回复他了,可以直接指出他的谬误何在,同时也可以避免自己犯这种错误。
以上是我对完《简单的逻辑学》之后一部分读书感想和少量部分总结。如果有兴趣,欢迎交流。我也会去深入阅读一些关于逻辑学的其他著作。毕竟这对我们生活和工作有不少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