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余秋雨的文字中我读到了关于苏东坡在黄洲的成长之路,或者说是心理蜕变之路,也知道了有一本书不是来自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因为在余秋雨的眼里,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在黄洲的生活还是过于美好了,其实苏东坡在黄洲所做的文字都是对于苦难生活的一种超越,那是一种来自美学的美化,更何况苏东坡本是一个多么乐观的人,而实际上苏东坡在黄洲的生活还是很凄惨的,可是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是在哪里都能活的生机勃勃,有滋有味,令人羡煞。
林一冰先生写的《苏东坡新传》就是余秋雨先生非常推荐的书,我因为对余秋雨文章的记忆,直接从苏东坡在黄洲的生活开始阅读,因为对他写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实在印象深刻,所以想好好认识一下他在黄洲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其实还是蛮意外的,有一种难以描述的敬佩和向往之感,我们总是喜欢美的东西,比如一间竹屋,旁边种着芭蕉、竹子,远方有山,有陶渊明笔下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味道,可是我们是否能够在一片不甚繁华的山丘,给自己造出这样一片有意境的居所来呢?我们是否能够在硬件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也依然积极乐观的去规划,并把每一天的生活都尽可能过的快乐一点呢?
苏东坡在黄洲的日子过的确实不太好,家里那么多人口,一起挤在两间不大的屋子里,来了朋友都没有办法可以招待,都会担心没法招待,还要安排朋友去寺院居住,因为是被贬至此,所以俸禄是没有的,只有一些基础实物,所以苏东坡每日都很愁,想着自己应该要种点什么,有一日一位曾经的好友来看他,这位好友因为与他有过一番交谈,遂引为知己,觉得官场无望,直接提出辞呈,浪迹天涯,他一直觉得苏东坡能成大事,也希望能有一日依靠他,可如今苏东坡居然还借了他的光,分到了一片山头,苏东坡心里一直觉得亏欠他。但好在终于有一块可以耕的地了,他在黄洲的一些朋友,也来一起帮他,旁边的农户也会送一些枣树、黄桑,苏东坡还筹划着再建一两间屋子,供家人居住,并且也可以招待朋友。
他终于有了一间自己可以读书写字的屋子了,虽然旁边不能种竹子,他也非常满意,已经开始琢磨各种吃食了,像鱼,猪肉,竹子之类都是他尝试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