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球赛是否精彩有很多可看的角度。比如球员的表现是否热烈?战术的运用是否精妙?比赛结果是否具有戏剧性?尤其是这比赛结果的悬念是吸引每个观众的重中之重!
但是,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却幸福地失去了对乒乓球比赛的预测乐趣。有一句戏谑的话说“谁也赢不了的中国足球队,同样,谁也赢不了的中国乒乓球队。”
中国乒乓球队已经成功地把这项运动从比赛变成了表演,所有比赛就从来没掉过链子。真想知道,无敌,是一种什么样的寂寞~
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其实乒乓球可真不是只有电视里的日本队、德国队、韩国队啊。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乒乓球爱好者总人数达2.2亿,而按刘国梁教练的说法中国占了1亿,也就是说还有其他1亿人分散在世界各地在打球。你没看到他们,只是因为电视通常只从半决赛开始才转播。你能想象到一个黑人兄弟正在大草原上打乒乓球吗?
其实,外国人打乒乓球这没什么好奇怪的。乒乓球本身就是发源于英国,说起来你可能不相信。在英国,乒乓球是一项主流运动,仅仅是参与者就有240万人之多,有上千支球队。而《天才假象》这本书的作者马修·萨伊德就是其中一员,他曾经雄踞英国乒坛榜首近十年,并两次代表英国参加奥运会。
他可不仅仅是名出色的运动员,凭借自学他还考入了牛津大学攻读政治学、哲学与经济学,并以一等的成绩毕业。现在他是《泰晤士报》的知名专栏作家,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常客,更是荣获英国新闻界重要的“年度体育记者”称号和英国体育记者协会的“年度体育特写”等奖项。
因为既有过运动员的巅峰体验,又有记者的专业素养,萨伊德通过自己的反思和对各类运动名将的采访得出结论:天才不但是刻意练习的结果,保持天才的状态也是刻意控制自己心理的结果。
看过《异类》这本书的人都知道掌握一项技能大概都要符合“一万小时定律”。而“一万小时定律”是建立在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的“刻意练习”理论基础上。在畅销书《刻意练习》这本书中,埃里克森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天才不是天赋决定的,而是后天刻意培养和练习造就的。
那么,本书《天才假象》的作者萨伊德也是坚信这个理论的人,事实上这本书的理论部分,也得到了埃里克森的大力帮助。与《刻意练习》不同的是,在书中,作者以自己的亲身体会为例,现身说法,让天才出自后天的环境、教练的培养和刻意练习等因素更加形象。他通过具体的回忆,像是从小就幸运地拥有一张球台等小事让人们更能明白,天赋只是天才一个并不重要的起点,外界环境和勤奋努力才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除了说明这个道理,《天才假象》这本书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着重介绍了天才是如何操纵自己的心理,去保持“天才”的竞技状态的。这是本书的亮点,也是对“刻意练习”理论有益的补充。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当熟练的掌握了一项技能后,是什么因素导致在关键时刻发挥失常,又可以借助哪些心理学技巧帮助我们度过难关。
作者萨伊德认为,大脑在具体做事情的时候会用两个系统来执行命令。一个是外显系统,一个是内隐系统。
我们在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时,大脑会专注于每一个细节。不断对细节进行观察和分析,直到熟练掌握这个细节。这个学习过程大脑调用的是意识,也就是显性系统。
而我们都知道,每一项能力都是由多个单一技术组成的复合体。大脑掌握了每一项单一的技术后,就会对这些技术进行编码和模块化,然后将这个模块存储到记忆的深处,使用时也不再调用意识,而是利用潜意识来指挥,这就是内隐系统。
举个例子。学过开车的人都知道,我们一开始要学会换挡、踩离合,还要学会控制方向盘,踩油门,观看后视镜等单一技术。这个学习的过程就是调用外显系统 。
而当我们熟练掌握了这些技术,能够自由地驾驶汽车后,我们几乎不再去考虑这些单一的技术,而是把驾驶交给了潜意识。我们更多的可能是在思考到达目的地的路线,以及与身边人的谈话内容。这时的开车就是调用内隐系统在工作。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不但操纵汽车更加灵活和轻松,而且因为放松,身体反应也变得更加灵敏。
也就是说,新手对应的是外显系统;而老手对应的是内隐系统。当我们熟练的掌握一项技能后,大脑会自动将外显系统切换到内隐系统,以便提高效率。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大脑可以利用意识,去思考更重要的事情。
可是,这种切换有时会受到干扰,尤其是在压力巨大的时候。比如比赛,比如考试。我们经常能体会到,在考试或比赛时,大脑一片空白,那些长期训练的能力突然离我们而去,而在考完后又马上恢复状态,让人追悔莫及。
这就是两种系统切换造成的,罪魁祸首就是压力。巨大的压力会导致我们的意识过分关注细节,从而切换成外显系统。让你该做一个老手的时候却做回了新手,这就是掉链子现象。
比如考取驾照时,你会发现,在压力的作用下,你不再顺其自然,而是会用意识来考虑每次换挡时手的位置,眼睛该看哪里,该踩油门还是该踩刹车,这时候你的内隐系统彻底失效,大脑被切换成了外显系统。
切换后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你不再能够自由轻松地驾驶汽车,而是开始像一个新手一样亦步亦趋,手忙脚乱。
内隐系统能够直接调动已有模块进行信息处理,而一旦切换到外显系统,那么它将在短时间内用意识关注所有细节,而熟悉这些细节本来是需要长时间训练得到的,突然之间你强迫注意力同时去关注,大脑是无法做到的。这时你便停摆了,俗称掉链子。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来看看优秀的运动员怎么来避免这个糟糕的状态。
鉴于掉链子总是发生在高压的环境下,优秀的运动员会在有巨大压力时不断和自己对话,告诉自己,这只是一次技术性的比赛,从而给自己减压。
比如在2002年冬奥会盐湖城500米速滑比赛前,21岁的英国速滑选手莎拉·琳赛,坐在那里,慢慢的吸气和呼气,目视前方,一直喃喃自语。她小声说,只是速滑而已,只是速滑而已,该死的,只是速滑而已。
她并不是在和别人说话,而是在和自己对话。她要让自己知道,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比赛,从而减少内心的压力。
同样,本书的作者也会在比赛前一遍一遍告诉自己,这只是一场乒乓球比赛,这只是一场乒乓球比赛。
除此之外,也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家庭、亲情、友情、爱情等其他方面。或者是让注意力集中在战术和策略上。从而达到把复杂的动作技巧,交给内隐系统来控制。
另一个缓解压力的技巧是,运动员们普遍都有自己特殊的比赛仪式。比如,比赛时总是穿同一个颜色的衣服;身上佩戴对自己来说有意义的饰物。甚至是为自己培养一种信仰,把比赛的结果,完全交给上帝来裁决。按照书中的说法,这些都是不错的心理干预策略。只要你真的去相信,那么它们就真的会有用。
书中对于这种赛前仪式,举了很多有趣的例子,读者完全可以直接取为己用,来克服在生活中自己面对的压力。同时,萨伊德也通过大量的明星运动员案例说明了天才其实就是训练的结果。在最后,他还对黑人称霸径赛之谜,从社会学角度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避开掉链子这个尴尬的情形,是每个人都应该重视的。不管是长期的学习,还是长期的训练,最终因为掉链子而失败,应该是最悲情的失败了。回到中国乒乓球。刘国梁总教练就曾说过:大比赛是练心,煅炼心理抗压能力。又说,压力对我来说,是一种隐隐的快感。
读过《天才假象》后,才能明白,也许正是这两句话才让中国乒乓驾驭压力与掉链子绝缘!读过这本书后,更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别让一时的压力毁了你这个努力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