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电路出故障了》教学反思

      本周有幸请到刘老师来我校进行单科视导,听了我《电路出故障了》的一节随堂课。上完之后,刘老师对我的这堂课提出了很多实在的建议,给了我不少启发,解决了我在这堂课中的许多疑惑。现将一些要点整理出来,让伙伴们也可以避免踩到我所踩过的坑。

1.养成科学手册的日期(带年份)书写习惯。

      我在这方面确实做得不到位,往往平时上课只着急着让孩子们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很少强调表格上方的日期填写,即使有,也只是x月x日。殊不知,细节往往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我忽略了,孩子们也欠缺了一次对科学学科郑重其事、严谨的机会。

2.教案中需突出时间的分配,便于规范环节时间;教学素材应基于学情,多次修改。

      在我第一次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直接选用了中央电教馆虚拟实验平台中的视频,认为它很权威不出错。但上课时候发现时长足足有8分钟,学生差不多3分钟后就彻底失去兴趣,能坚持看完的学生也因为时间过长难以回忆其中的关键点。第二次上课前,我对视频进行了二次剪辑,缩减到3分钟。这一次新的问题出现了,学生看完视频后记不住自检,检测很没逻辑。另外,当时考虑到电池故障排除的特殊性,把这段设置在了学生检测之后再来强调测试,结果学生直接拿着电路检测器放在电池两端进行检测,得出了错误的检测结果。挫败到底的我,只能开始了我的第三次剪辑,重点展现自检,和检测灯泡,灯泡和灯座,导线的视频,在实验前再次出示注意事项,和15秒左右的电路故障检测视频。而每个视频都加了重点语句的字幕。

      这些波折,一开始就可以避免。如果我把环节时间考虑进去,当拿到这段8分钟的视频素材,我就会去想到剪辑处理,并且认真观看,与书上的内容做对比,细读教参的要求。不是盲目相信“权威”或者“官方”,而是基于实际的教学需要。

3.了解整体小组情况,做有规划、有目的的巡视。

      这几次的课上我都在疲于解决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小灯泡取不下灯座的问题,以致学生检测结果如何,检测有序吗……关键的关注点我都没记在心中。导致后面展示环节,抽了一份错误很多的检测记录出来,对具体情况毫不了解。还是应该手中备上一个小本子,记录下每个组的情况和每轮巡视需要提示学生的要点,让自己心中有数。同时对于错误的记录也应在投影下用红笔进行更正,然后选取一份几乎全对的记录进行展示,以免学生后面晕头转向。

4.可根据教学需要,对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进行适当修改,并在实验开始前投影展示一次检测、填表流程,让学生清楚明白步骤,检测流程不乱不错。如该课的检测流程就应该先检查法,后检测法。同时应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发现故障、分析故障、检测故障,排除故障(教师准备多的好的元件用于之后的替换排除)的流程,让整节课的活动形成一个闭环。

5.教师的过渡语需要固化,改掉一些习惯性的口头语,如“听懂了吗?”

6.多多思考活动的作用,每个活动或环节要回收效果(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学生没有输出)。

7.根据教室的情况对学生座位做出调整,保证每个孩子都是以自然放松的状态面对老师。

8.重新规划实验区域,学生实验分工需清楚。实验桌如果太大,可固定每组的桌子的某个小区域作为实验区,让孩子们可以站着做实验,而不是趴在桌上或者跪在板凳上。

9.能够建立对应关系的板书尽量都一一横版对应,方便学生观看,建立联系。

10.需清楚每组的实验材料情况。

      以本课为例,需清楚每个组的具体故障是什么,才能在汇报环节知晓学生的掌握情况。

11.活动设置先易后难,可在课上让学生统一体验单一故障电路,有成功的体验和继续探究的兴趣,随后再出示含有多个故障的电路挑战任务。

      当然,我能整理出来的只是我这节随堂课问题的冰山一角,希望能够将刘老师的指导慢慢消化吸收,把一些能先改掉的问题及时解决,一些难题一点点地慢慢修正过来,自己能有所成长。

另外,今天进行了作业设计的展评活动讲解,很荣幸也很开心,能够看到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可让这开学以来的辛苦都得到了回报。当然友校的作业设计也同时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再将自己的作业设计进行优化,把一些好的方法应用到教学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