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学习,不是为了得到,而是为了放下。”第一天,导师如是说。
回顾,确实如此。
一、放下做父母的焦虑。
视频《妈妈,请不要再自责了》,看到泪眼朦胧。那个瘦瘦小小的妈妈,不也是曾经的我吗?陪伴儿子这些年,只要我过分焦虑,儿子反而状态频出,反过来我更加焦虑,形成了恶性循环。后来发现,孩子的问题,根源在自己身上。改变自己,淡定一点,从容一点,孩子的状态很快就好起来。
如果孩子过分小心翼翼,或者过分逆反,或者人际交往能力偏弱,或者某段时间状态特别不好,我都会发现,背后有很多家长的焦虑导致。妈妈的担心和过度保护,反而阻碍孩子们的成长。这些年跟很多焦虑的家长有过沟通。家长们也很困惑,做多了,怕保护过度;做少了,怕失掉了教育孩子的最好机会。做父母就是在这样的纠结和焦虑中前行。
体验什么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我们为孩子做得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当时并不以为然。观察孩子的现状,发现这种状态真的有很大比例。因为我们都想做一个完美妈妈。学习了很多教育理念,懂得了很多教育道理,真正与孩子交往,才发现无论怎么努力,妈妈也无法做到100分。于是,歉疚,对孩子更加小心翼翼,生怕因为自己的不好,影响孩子的一生。
“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先成为那样的人。”不做100分完美妈妈,做足够好的60分妈妈。
足够好的母亲才是好母亲,要对孩子好,而且还要足够好。你给少了叫不够好,意味着母亲不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信任感。你给多了叫过分的好,意味着母亲始终不能对孩子放手。
父母接纳自己所有的好与不好,才能养育出悦纳自己的孩子。
放下焦虑,就迈出了很大的一步。
二、放下一些传统的观念或常见的育儿理念。
多数家长的视力表上,成绩是排在最上面的,导致家庭教育失衡。
“重学习成长,轻人格教育。”只要分数高,其他不重要。孩子高分低能,生活能力偏低,人际交往能力偏弱。自我中心,不懂尊重,不懂宽容,没有公共空间意识,不懂欣赏他人,最后变成空心人,活在自我的狭窄世界里。
“重教育,轻关系。”苦口婆心,声色俱厉,孩子要么被迫服从,要么极力反抗,亲子关系要么紧张,要么冷漠。父母不会明确表达自己的感受,沟通阻塞导致亲子情感堵塞。
“母亲参与多,父亲参与少。”云配偶,丧偶式育儿,诈尸式育儿,是这些年的热词。父爱如山,就是父亲像山一样,一动不动。可是,再全能的母亲,怎么代替父亲的作用。“妈妈给孩子安全感,爸爸给孩子方向感。”一个父亲常常参与教育的孩子,其胸襟,格局,视野,都远比父爱缺失的孩子要好很多。视频《能否取消爸爸的称号》里,孩子们虽然对父亲的缺席很难过,却没有人愿意 取消自己爸爸的称号。孩子们渴求父爱,跟渴求母爱同样强烈。
“重问题,轻优势。”我们能平常很多时候在关注如何解决孩子的问题,而不是发现、发挥孩子的优势。要培养孩子的优势,养出积极的孩子,需要父母成为积极的自己,直面隐藏在天性中的优势,并充分发挥它。这就需要练习自己自我觉察的能力,需要自我接纳,更需要自我肯定。以正念面对当下,对于当下进行觉察,放弃过度思考,让自己放松,去体会当下,全然接受当下经历的一切。成为正念父母,就知道要全然接纳孩子,给孩子自主权,以同理心去面对孩子所面临的一切。
“多关注孩子,忽略自我成长。”父母为孩子无怨无悔地付出,哪怕牺牲自己,再苦不能苦孩子。所有重心在孩子身上的人,没有时间去发展自己,没有精力去自我成长。可是,你的孩子,不是听你说什么,而是看你做什么。你积极,他学会了积极;你宽容,他学会了宽容;你爱思考,他学会了思考。只要你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他也学会了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没有比父母的榜样更大的教育力量。
三、放下对原生家庭的声讨。
最近几年,只要孩子的教育出现问题,很多人都把责任推到父母的原生家庭。一个人的成长,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够好,原生家庭不应该背这个锅。和自己和解,和自己的父母和解,把父母放在重要的位置,然后转身,带着父母的力量,爱与祝福,坚定地走自己地路。
如果和上一辈出现了矛盾,既要对父母保持足够地尊重与谦卑,又要保持自身的独立。“孝”而“不顺”,可为空间很大。
放下改变他人的执念。
没有一个人能够改变另一个人,除非另一个人自己愿意改变。无论对方是你的父母,孩子还是伴侣,朋友,我们能做的是陪伴,支持,而不是要去改变什么。不要给他人贴标签,不带判断的聆听与分享,就是爱最好的最好的样子。
放下过往,关注当下。呵护自己内心那颗积极的种子,让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幸福就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