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这个要命的词,潜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偷走了我们的大把时间,很多人对拖延症恨之入骨,明明能很快完成的任务,却因为拖延症,导致任务在deadline来临的时候还没有做完;很多时候,明明是想用手机看看时间或者是查一点东西,结果没把持住,先是刷了刷微信、翻了翻微博、再看了一些短视频,然后再回去刷刷微信,看看是不是有人找自己,等到刷到自己厌烦了才突然想起来自己好像还有件事没有做,但是由于刚刚接收的网上的大量信息在大脑里碰撞着,一时半会竟想不起来自己拿起手机的初衷是什么了。
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在图书馆还书的时候发现了《7天治愈拖延症》这本书,一看便停不下来。
这本书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人们之所以会患上上网成瘾型拖延症是因为我们的动物本能——好奇心在作祟。在原始人的时代,人类获取信息的渠道赶我们现在差远了,有时候,为了获取信息,他们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所以信息对原始人来讲十分宝贵,宝贵到他们必须把对信息的这种需求变成动物本能。现在的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我们放任我们的动物本能作祟的话,我们的大脑不仅会被大量的垃圾信息给占用,原本属于我们的时间也会一直流逝,这导致我们一直在拖延。针对这种拖延症,作者提出了解决办法:让工作的电脑、手机处于无法上网的状态。现在的我没办法让自己电脑或者是手机处于无法上网的状态,因为总是管不住自己的手去点开WiFi的那个按钮,于是我选择在必须要专注学习和读书的时候将手机关机,并且让手机离开你的视线。就算是控制不住自己,想拿起手机刷一刷,看着黑屏的手机,想玩手机的欲望也会被开机的时间冲淡。
对于其他类型的拖延症,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不断拖延的事是不是你打心眼儿里最不想去做的事情?其实静下心来想想,很多事情是因为我们不喜欢但是又不得不去做,但就是因为这个不喜欢,我们就会下意识地拖延,直到拖延到无法再拖的那一天。就像我自己,按照家里人的要求被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录取了,虽然是好专业,但我就是对它提不起兴趣。每次要专业课布置了作业,我都一拖再拖,直到要交的那一天才勉强把作业完成。
对于这种因为打心眼儿里不想做的事产生的拖延,书中给出了建议:打心眼儿里不想做的事情就尽量不要去做了,即使迫不得已必须得做,也要有一个度,防止自己被这样的事情榨干。换句话说,如果你现在的工作并不是你真正想做的事,但是你又没有能力在离开这份工作的同时靠梦想养活自己,那你就得在干这份工作的同时为了自己的梦想做储备。工作之余,做一些让人能有幸福感的事情,这样可以避免被榨干。找到你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工作之余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把做自己喜欢的事当做奖励一样,在做完那些不得不做的事之后休息一阵,奖励自己做做喜欢的事。就像我一样,在完成作业以后画会画,翻翻从图书馆借回来的书,虽然学着不喜欢的专业,但是也挺享受现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