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现在我们来看看《长编》、《宋史全文》和《本末》的具体记载如何?
1,《长编》(卷十七)的记载:(十月)上不豫,壬子,命内侍王继恩就建隆观设黄箓醮…癸丑,上崩于万岁殿。時夜已四鼓,宋皇后使王继恩出,召贵州防御使德芳…。
《长编》的记载,比《宋史》详细很多,笔者在此只摘录涉及赵匡胤死亡的时间部分叙述,并予以解读,其他内容,我们以后再仔细解读。
“不豫”,是皇帝有病的婉转说法;“壬子”是“癸丑”前一天即十九日;“内侍”是指宋朝对宦官的称谓;“建隆观”在北宋开封西北,初名太清观,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改名为建隆观;“黄箓醮”是指道士做道场;“四鼓”指四更天,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一更相当于晚上19点到21点,二更相当于晚上21点到23点,三更相当于晚上23点到第二天1点,四更相当于第二天凌晨1点到3点;五更相当于第二天3点到5点。而报更人通过击鼓、打梆子、打锣等形式报更。所以,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也称为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
这句话意思:赵匡胤生病,十月十九日,命宦官王继恩在建隆观请道士做道场…二十日,赵匡胤驾崩,当时已经是四更天…
古代一天的开始时间和我们现代一样,都是从子时的24时(或称为零时)开始。根据是《新唐书·历表》的明确记载:“古历分日,起于子半”,即一天以子时的中点(今24时),为一日起点。
看到这里,读友也许发现问题了,《长编》记载“时夜已四鼓”,而“四鼓”表示的时间超过了“癸丑”日的24时,那不属于第二天了吗?第二天是“甲寅”日啊,《长编》记载,癸丑,赵匡胤驾崩,又说“时夜已四鼓”,不是自相矛盾么?
其实并不矛盾。《长编》记载赵匡胤死亡时间,和《宋史》是一致的!都记载赵匡胤死于“癸丑”日,只不过《宋史》记载更详细一点,直接指明是“癸丑夕”!而《长编》所记的“时夜已四鼓”,后面承接的是“宋皇后命王继恩召赵德芳”等内容。“夜已四鼓”的时间是指向后面要说的话,而不是具体指明赵匡胤死亡时间。
2,《宋史全文》(卷二·太祖二)的记载,也只有一句话:冬十月癸丑,上崩于万岁殿。
《宋史全文》的这句话,和《宋史》一样简略。但是,赵匡胤死前一段时间的活动状态,《宋史全文》却有更为详尽的记载,这涉及到另外一个话题,我们以后再讲。
3,《本末》(卷十)的记载: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俄而帝崩,时漏下四鼓矣。
《本末》的记载可以说错得离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