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自己把所学到的很多东西都丢了,说不清那是什么。这感觉源自内心,真切而实在。我还是对自己不够狠,若是想有所突破,必定得受一番磨砺。“玉不琢,不成器”。这话与人无二,当引以为勉诫。我现在的状态很不好,似乎到了穷途末路了。如果不思进取、不图变革。那自己所说“换个活法”将成为一句空言,仅仅是自我安慰和欺骗,毫无意义。历览前贤,我当深省。效法前人之变,寻求自我谋进之道。倘若再是如此这般坐以待毙,恐难有作为,庸碌一生。自律和慎独,是我选择的不二法门。读书、运动、练字、学习......一件件具体的事情贯通整整时光,联系日日不怠。忧思有为,常常警醒自己,才不致耽于享乐,荒废自己。
我记得自己在2018年3月参加复试,那是我第一次来到千年盐都、南国灯城、恐龙之乡的自贡。在那之前,只是曾在央视CCTV10走进科学的栏目看到过对于大山铺发现的恐龙化石进行了系列介绍,才使我第一次对自贡有了印象。复试结束,我在汇东校区旁的公园里漫步。当时我就感知到自己可能与这座城市还有未尽之缘。果然,次月查到录取名单公布,后来当我真正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研一的生活里我认识了许多新的面孔,有了新的同学。阔别几年后,再次回到校园,成为一名学生,真得满是期待和激动。这样的感受,我想是每一位经历过的人都会有的共鸣吧!研究生的学习与本科不一样,只是第一年进行课程学习,第二年实践实习,第三年完成学位论文。宽敞明亮的教室,郁郁葱葱的行道树,热情四溢的运动场,充满青春活力的莘莘学子,和蔼友善的老师......这样的场景是我在复习的时光里所期盼,也是我所追逐的动力来源。
研二的时间一转已经过去了一半了,至今也未能将毕业要求的小论文发出来。与同学相较,别人已经好几篇文章在手,不愁基于基本条件的满足与否。压抑低沉的气氛,实在难以忍受,只好去到操场跑着、走着。汗水浸湿衣衫,忧虑自己的当下之事。当然,忙碌的生活总能使人忘记烦恼。除了去往实践的学校,开始研二的实习环节以外。我从研一下学期就成了研究生辅导员徐老师的助管,如同上班一样固定时日去往办公室协助徐老师处理工作。在我心中,徐老师是个如同姐姐般的长者,为人和善可亲且自身也很优秀。这也是我愿意在研二接着当她助管的缘由,冲得就是徐老师这人很好。
自从大论文开题以后,我的题目和框架始终被质疑。为此,我还自拟小诗鞭辟自己。“立构择别无堪难,好感从容有迫谈。哪得清源才思敏,为尽人间世事还”——《开题》。每当教育导师黄老师召集开组会的时候,也就是我接受批评和鞭策的时候。当然,作为教育专硕,我们是双导师制,所以我还有另一位专业导师杨老师。有没有过,导师之间意见不一的时候?认真讲,有过。但只是区分于观点的讨论,而我只需要找到联结两种意见的纽带,兼而有之地落到文章上即可。也是在去往实践单位实习的过程中,有了直接的感受,去思考关于小论文的方向和构设。也终是在研二结束前在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了一个符合要求且尚算可行的期刊杂志,反复打磨修改,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用稿通知。尽管,我们的文章可能在专业和水平较高的同行看来,不值一提。甚至连我自己有时都自我调侃,学术垃圾的制造者。但是当自己所写的文字即将变成铅字印在书页上,这种获得感和成就感,比之任何事物都要来得更为直接和鼓舞,是最能激励自己为之继续努力的精神力量。
终于是稍缓一个阶段,要向学位论文的终极目标而奋进。我也明白,作为一个从专科到自考本科,再到跨专业入读研究生的学生。我要走的路,将会是更长的路,而我的迷茫也一定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