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刘锁志老师为我们讲解了延迟满足的主题。先是以一个糖果的心理学实验讲起。这个实验之前在网易公开课上看过。对实验的后续结果真实性表示认同。但之前并没想到,同样的一颗糖,当你必须拒绝它的时候,它是诱惑。而当你准备迎接它时,它成了目标!这里倒是很有一番哲意啦!接着刘老师讲他少年时吃饭,可以抗拒猪肉的诱惑,而先吃蔬菜,再吃肉!到了中青年期,为了目标,可以拒绝麻将、喝酒等娱乐!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是有他突出的优点的,能够抗拒当下纷纷的诱惑,而潜心向着目标努力,这是刘老师的突出优点之一。
于我而言,我对美食诱惑的抗拒力是比较弱的,看到眼前有美食,真的很想就伸手拿来干了它!请允许我自我圆场一下:我妈妈生我的时候,生了乳痈,不能为我哺乳。那时,我就被抱着去隔壁的那些奶奶辈那里去这家吮几口,那家吮几口。也许在幼年的时候,就有一种深深的食物短缺恐惧。到了七岁上学时,每天早上奶奶做好早餐再叫醒我,醒来简单洗漱就立马吃了饭就去上学。放学回家,要么采猪草,要么和伙伴们玩,到了吃饭的点,被爸妈找回家,一坐上板凳,也是立马开吃,吃了就又出去玩!在这样的一些习惯熏陶下,我对食物几乎很少有等待的意识。即使现在让我参与实验,我估计要坚持到最后,也一定是受尽折磨的。
不过人为了成长自我,虽然可以去回望过去,却也并不能被过去永远定格。学了修身成长营后,我认为自己需要停止几个惯性的列车。比如之前饭吃好,还总想再吃点甜食的 ,我通过改喝几口水,让它停了。最近有朋友请客吃饭,我就预先告诉大家,我最近在学一个课,需要持戒一门,我这月戒酒了。虽然起初还会有人说些怪话,比如你别走火入魔了之类的,但慢慢的也能接受了。喝酒多数是为了不拂他人的盛情,现在我觉得,我们倒真的没必要委屈了自己,去取悦别人。我不喝酒,不会对那些爱喝酒的人造成伤害的。但是假如我为了迎合他们的喜好,我自己是会受伤害的。
最近的学习有些多,但合理规划时间,倒也不至于会来不及。我已经学会了拒绝一些浪费时间的无意义的聚会,让自己真正安静下来,专注地学思修。30年前,我还在大学的时候 就有人问我:你将来的职业是什么?我回答说:陪人聊天!那时候同学们都不解,陪聊,那不是艺伎的活吗?我也不甚明了。但是这些年来 ,这个大学时候的想法却渐渐清晰,我发现自己还真的越来越适合陪人聊天。我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我也是一个很好的无条件接纳者,再陌生再胆怯的人在我面前都很舒展。有人说,狂躁时和我说说话,心平静了。有人说,非常低迷时,和我说说话,心振奋了。有人说,非常焦虑时 和我说说话,晚上好睡了……我的使命也许就是来陪人聊天,让人获得平和喜悦的。当然,每当我疗愈了一个人,其实我也打通了自己的一个堵点。我与人本来就是一体的,无我无人,实无众生可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