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醒之空
图| 网络
你能想象有一场音乐会,郎朗和许巍在这里仅仅是配角吗?而主角是这样一群小身影:
这是腾讯联手荷风基金会共同举办的一场艺术音乐会《田埂上的梦想》,舞台上的主角是一群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乡村孩子。
据观看过的人回忆:“我没想到他们舞跳得这么好,歌也唱得这么棒,完全没有我预想中浓重的公益色彩,更像是一场纯粹的艺术盛会。”
舞台对人的意义,并非简单一句锻炼心理素质和提升自信力所能概括的,更重要的是给了你做主角的机会。每个平凡人的一生会扮演多个角色,为人子女为人父母,在关系中成长的人们更容易忽视自己的主角心态,而舞台则是帮助人们拾回它的平台。
年幼时能够站上舞台,是给一个人的一份珍贵的礼物,可惜遗憾的是,并非所有的孩子都能够享受并珍惜它。
这句话源于一位初中音乐老师——
“我在工作中时常感到沮丧的事是,没有学生对表演感兴趣。”
期末考试,她告诉孩子们有两种考试方式可供选择:上台表演或交一篇作文。然而,只有一个学生报名演奏钢琴,其余所有都选择了作文。
最终这个学了多年钢琴的孩子听说只有自己孤军奋战,立马和老师提出要将考试换成作文。
我十分理解这位老师,同时也理解这名学生,因为孩子最怕与别人不一样。在一个对艺术与美十分敷衍的环境下,没有孩子敢出头,去对艺术、对美有所追求。
尤为记得我们的中小学时期,音乐、美术课向来都是被占用,由语文老师兼兼职,上课照本宣科。学生上课如休假,或者疯狂写其他科作业。
少数负责任的老师时常因为唱独角戏,感受不到这份工作的意义,渐渐地也便丧失了教学热情。
假如孩子们自己满足于这样的状态,倒也无妨,可问题是,孩子最怕与别人不一样,而青年人最怕与别人一样。
在中小学课堂上选择了交作文的孩子,与上大学后默默看着自己的同学在舞台上表现、在比赛中拿奖的年轻人,是同一波人。谁说每个人都能做到不遗憾、不失落呢?他们会认为自己是不重要的、不值得关注的,也许到最终,还得为年少的心结买单。
吴冠中说:“文盲不多,美盲很多”。上世纪初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而我认为目前的市场上的美育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当前人们经济基础提升、消费升级,伴随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艺术培训机构。然而目前仍然有很多的父母视艺术教育为面子消费,花钱将孩子送去学钢琴学舞蹈的目的,是想让他们在短时间内考级。
却没有意识到功利心态本质上是与美育的初衷相冲的,更没有意识到美育是从环境到生活方式的渗透,是润物细无声。也许花时间在休假时带孩子参观画展、听音乐会、看艺术电影,比花钱供孩子考级要好一些。
亦或在课业之外,不要刻意压抑孩子们萌芽的审美意识。不分性别的肥大校裤包裹了少年无处安放的青春,那么至少在放课后,尊重他们热爱美的权利,维护属于这个年纪的抽象而细腻的情感。
有多少正值青春的少女习惯了肥裤子后,多年不敢在人前穿裙子呢?正如当初那个不敢唱歌的羞怯的孩子,再开口已是此去经年。对所有的中小学生来说,美是一个神秘而浩瀚的东西,是遥远时空中的朱庇特,是高岭之花,唯独不是现在所能拥有的。
不敢做美的表达,无暇探索美学,没有亲近艺术的正当理由,这不是缺憾,却是遗憾。审美依旧是个人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它能帮助我们建立完整的人格。
我不能评价哪一种是最成功的人生,但不缺美育的人大概率会拥有更无憾的人生。
而如今芦苇说国人的审美是“喂什么,吃什么”,这错位的美育,又不知需要多少年去补偿。不过我还是愿意相信随着物质的丰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人们对精神层面的构建会提上日程,我们的下一代乃至下下一代,会是另一番模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