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有一部小说,在他的十四部名著中并不算太出名,但真正读懂的人可能不多,这部小说就是《侠客行》。
《侠客行》揭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生死观的问题。人和动物一样,终究会死。但不同的地方在于,人活着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会死,而动物不知道。所以“死”这个问题对我们造成了极大的困扰,而生死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话说武林中有一个非常神秘的组织,侠客岛。侠客岛每过十年,就会派出使者,邀请武林各派掌门前往侠客岛喝腊八粥,但数十年来,去的人都是有去无回。而掌门人若拒不接牌,便被使者灭绝满门。
各派掌门对侠客岛当真是畏之如虎,想尽各种办法来逃避这碗腊八粥。有提前传位的,有硬把傻小子扶上掌门之位的。种种机关使尽,但仍然逃脱不了必须要走这一遭的,那真如生离死别一般。
而万般无奈之下去了侠客岛才知道,原来这里才是真正的福地洞天、武林圣地。之前被请来侠客岛的各位掌门,并不是不能离岛,而是根本就舍不得离岛。江湖中人对侠客岛避如蛇蝎,不过是因为他们无知而已。
读了这本书,就不能不提《庄子》。庄子在《齐物论》中讲了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姑娘,晋国的国君看到她美貌,就硬要把她抢去当妃子。
当晋国人去迎娶她的时候,她哭得非常伤心,眼泪把衣服都湿透了。后来她到了晋国的皇宫,与国王同床共枕,吃的是甘美的鱼肉,过着幸福的生活,她反而后悔当初的哭泣了。
庄子由此感叹道:人人都那么畏惧死亡,但谁又能够知道那些死去的人,会不会后悔自己生前的恋生呢!
是的,对于那些最终到了侠客岛的人来说,他们后悔了。早知道要来的是这样一个幸福之地,又何必那么多恐惧不安,那么费尽心机地去逃避呢?
《侠客行》整本书,就像一个寓言。侠客岛派出来发帖子的使者有两个人,叫做“赏善罚恶使”,一个赏善,一个罚恶。这像不像我们传说中的“黑白无常”?人死后,盖棺定论,终是善恶有报,天网难逃。
江湖中人谁都不想去侠客岛,因为有去无回。这像不像我们对待死亡的态度?谁都怕,因为有去无回。但事实上,我们谁也不知道那边到底是个什么状况。而正是出于这种无知,所以才会更加深深地恐惧。
等到真正去了侠客岛之后,所有人却是乐不思蜀。但那么多武林名家、掌门人,终日冥思苦想,始终参不透李白一首《侠客行》。最终领悟这门武学真谛的,却是大字不识的石破天。
因为别人眼中看到的,是字;想到的,是无数的含义;而他不识字,所以字在他的眼中,就是简单的一笔一画而已。
这就是名象啊!一颗石头,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可以得到无数不同的形象。一个字能代表、能联想的意义无穷无尽,然而终究不过是名象。它的真实,其实就是那横竖撇捺而已。唯有能堪破名象者,方能看破生死,也许这就是金庸先生想要表达的意思。
庄子堪破了名象,所以他的妻子死了,他鼓盆而歌,称妻子只是“偃然寝于巨室”,安息在天地之间而已,自己又何必“噭噭然随而哭之”呢?惠施死了,他留文纪念,说再也没有人可以像惠施一样与他尽情辩论了。
等到自己要死的时候,他的内心十分平静。弟子们想要厚葬他,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
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老师您的遗体。”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
庄子既不贪恋生,也不畏惧死。在他看来,人本从无中而生,无形而至有形,无生而至有生,无我而至有我。死,只不过是从有极有限之生命,复归于无极无限之永恒而已。
就好像在外面游玩了一圈又回来了,白天困倦了晚上又沉睡了一般,如同春夏秋冬四季轮换一般自然而然地发生,又有什么好畏惧的呢?